回首古城再逢春
一、西安城墙建设和修复的历史概况。现存的西安城墙主体为明代建筑,是在隋,唐皇城基础上修扩建而成的。
:西安城墙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开始修建,时为隋大兴城的城墙,当时为土城墙,城墙周长为36.74公里。
唐天佑元年(公元904年),为防御的需要缩筑了城墙,仅保留皇城并封闭部分城门,城墙周长缩短为9.2公里,之后隋代将大兴城更名为长安城。
明初拟在长安建都,对原长安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建和扩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朱元璋推行“高筑墙”的政策,下令扩建长安城墙,将城墙向东、北扩建,扩建工程历时8年。扩建后长安改名为西安,从那时开始,西安城墙的周长为13.74公里,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城墙南北短,东西长,呈长方形,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城墙规模。有所不同的是,那时候西安城墙东,南,西,北四面城墙各只有1个城门楼,每个城门楼有城楼,箭楼,瓮城,吊桥,两侧有城门洞。上世纪20年代开始,为地域扩充和交通方便,西安城墙四面陆续开辟了14个城门洞,北城墙开辟了6个城门洞,东城墙开辟了2个城门洞,南城墙开辟5个城门洞,西城墙开辟了1个城门洞。西安城墙在1983年第三次大规模修整前共有4个城门楼和14个城门洞。
自明代以来的600多年间,西安城墙虽曾多次修缮,但期间大规模的修建,包括1983年大规模的修整共有三次。巧合的是每次大规模修整都间隔200年左右。
第一次对西安城墙大规模的修整是明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陕西巡抚张祉主持修复,将土城墙改建成为青砖城墙,修改建工程6年。
第二次对西安城墙大规模的修整是清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陕西巡抚毕源主持对城墙和城楼进行了全面整修,同时增加了排水设施,修整工程历时5年。
新中国成立后,从1983年开始,陕西省和西安市对古城墙开始了第三次大规模整修,修整了破损的城墙,补建了被拆毁的东门、北门箭楼、南门闸楼、吊桥,并沿城墙外围的护城河建设了环城公园,主体工程历时6年。80年代这次大规模的修整,使古城墙焕发了昔日风采,西安城墙及环城公园成为西安对外的一张瑰丽的名片,成为享誉世界的一大名胜景观。
三、第三次西安城墙大规模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的启动过程。
1981年11月26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的习仲勋,看到新华社“国内动态清样”《我国唯一的一座完整的封建古城垣遇到严重破坏》,打电话给国家文物局并转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政府,要求:立即加强对西安城墙的保护和维修建设。
1982年7月26日,时任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马文瑞,提出了修复西安城墙,特别需要说明:是马文瑞同志首次提出了在修复城墙过程中,同时建设环城公园的倡议,他的倡议得到省、市党委,政府和广大西安市民的拥护和支持。
1983年2月,马文瑞同志又就西安城墙修复及建设环城公园的想法致信党中央,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国务院总理赵紫阳,中央书记处书记习仲勋,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姚依林等同志和在京陕西籍老同志们的一致赞成。
陕西省,西安市遂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组织,资金,人力等前期准备工作。1983年2月24日,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正式成立。
副主任:市委书记、市长张铁民,副市长赵毓华、张富春、何家成、李廷弼;
委员:由省、市各委办厅局和群众团体的22位主要负责人组成。
1983年4月1日,在喧天的锣鼓和鞭炮声中,中共陕西省委第一书记马文瑞,省委书记、省长李庆伟,中共西安市委第一书记何承华,市委书记、市长张铁民为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开工剪彩,省,市党政军领导同志和3000多名干部群众,解放军指战员参加了开工义务劳动。至此,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西安城墙虽在明清两代多次维修,而且还有过两次大规模的修整。但是经过200年以来的多次战火和人为的破坏,古城墙在此次大规模修复之前的状况是:城墙上的5000多个城垛、伸出城外的98座瞭敌台、城墙四周的角楼全部被毁;城墙顶面及外壁砌砖多处被剥落殆尽;砖砌排水槽多处被拆除;4个主城楼中瓮城被单位和居民全部占用;许多居民沿城墙搭建房舍和开挖窑洞;还留有抗日战争期间在城墙内外修挖出的1991个防空洞等等。西安城墙真可谓是“千疮百孔,遍体鳞伤”。
1983年开始的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面临着复杂而繁重的多项工程,也面临着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筹组工作。
当时对城墙修复和环城公园建设工程量和费用的预算大体为:
外墙包砖1000余米、修补塌方134,000余立方米,所需资金140万元;修复城楼、箭楼4座,所需资金320万元;
恢复城墙580米,所需资金580万元;修复流水槽、角楼、马道、敌楼等等,所需资金260万元。
首期城墙修复工程,也就是:1983年4月到1984年6月,东门至南门至西门段,工程预算需要资金350余万元。(二)环城公园建设方面,全部工程和所需资金:
清理淤泥,垃圾,砌护石土180万立方,需要资金1,000万元;
以上环城公园建设全部工程预计需要资金4,800万元。
首期环城公园建设工程,也就是:1983年4月到1984年6月,东门至南门至西门段,工程预算需要资金600余万元。
整个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共需资金近7,800万元,其中,中央拨款5,300万元,陕西省及西安市筹款2,500万元。
1983年4月至1984年6月,首期东门经南门至西门段6.6公里的城墙修整及环城公园建设实际使用资金1,119万元。五、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得到了各方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拥护和支持。
面对宏大的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工程,为了逐步实现自己所在城市的美好愿景。西安人民众志成城,积极响应省委“群策群力为把西安建设成美丽整洁的文明城市”,和市委“加速环城建设造福子孙后代”的号召,各界人士和广大人民群众,人民解放军指战员,院校师生开始积极投身到永载史册的轰轰烈烈的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的热潮中。
来自世界多地,全国各地,四面八方,支持环城建设和为其出谋献策的信函,像雪片一样飞向陕西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委,市政府,西安环城建设委员会。其中有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文物,旅游,园林,交通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和高等院校的教授的意见;有干部,居民,指战员,学生和各界人士的建议;美国城市规划协会等许多国际城市保护专家,得知西安启动古城墙修复和环城公园建设,极为赞扬,纷纷表示:西安包括古城墙的文物古迹令人神往,保护修复古城墙令人欣慰,建设环城公园令人敬佩!
事实充分说明,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深得人心,势在必行。西安人民,驻陕部队,院校师生,以为环城建设贡献力量而自豪。
从1983年4月1日开始,声势浩大的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的义务劳动,形成了如火如荼令人振奋的局面。参与者不惧条件艰难,不畏酷暑,挥汗奋战,从东城门到南城门到西城门的6.6公里工地上,1983年4月至7月,3个月的时间里,全市机关,工厂,学校,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共投入义务劳动30多万人次。
1983年4月至1984年6月,首期完成的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共投入义务劳动达150多万人次。
1984年7月9日,在修茸一新的城墙之下,碧水荡漾的城河之畔,召开了“西安环城建设首期工程竣工庆祝大会”,省、市党政军领导,参加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施工单位和义务劳动的负责人及先进个人,各界代表和新闻媒体共5000多人参加了庆祝大会。
历时15个月的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建设的首期工程宣布首战告捷。由东城门楼经南城门楼到西城门楼段,西安城墙和环城公园南半部工程胜利竣工。
省、市领导向在首期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80多个先进集体和280多名先进个人授予锦旗和颁发了奖状。
城墙巍巍,城河荡荡,花木葱茏,车船游弋。西安城墙和环城公园以崭新的姿态敞开胸怀,迎来了国际国内满面笑容的游客。
首期西安城墙修复及环城公园建设,为日后整个城墙的修复和环城公园的建设奠定了基础,创造了经验,赢得了民心,折射了远景。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雄伟的古城墙之上,游览在翠碧的环城公园之中……我们不能忘记为此付出心血的前辈;不能忘记为此付出汗水的工程人员;不能忘记为此奉献力量的广大参与者。
历史将永远铭记新中国成立后对西安古城墙第三次大规模的修复和环城公园的建设的丰功伟绩!
隋岁开篇,基垣起,风云见证。经数代,明时增筑,势成雄盛。六百余年多少事,几番兴废沧桑凝。忆往昔,战火漫城台,山河哽。
马公倡,中央领。众志聚,军民并。历六秋葺筑,垢尘全净。雉堞巍峨迎晓日,城河潋滟波光映。看今朝,胜景醉游人,心潮迸!
作者简介
何晓朗,中共党员,大学毕业后先后在科研单位和石油系统工作,1979年进入省外事旅游部门工作,直至退休。
为陕西的外市旅游事业,勤勤恳恳,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喜爱历史文学和党史研究,时有作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