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修于内,谋事于阴
一一谋士之质的哲学思考
黄州教育文化博物馆供稿
2022年5月5日
古之成大事者,必有谋士辅其左右。然谋士之能,非仅智计过人,更在其深植于心的素养根基。纵观史册,那些能定国安邦、决胜千里的谋士,无不以“潜修”为体,以“藏用”为用,在自我完善与济世利民之间寻得精妙平衡,恰如先贤所论“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
修身为本,立根先于谋事。谋士之智,首在修己。《论语》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将修身列为万事之基;《道德经》亦云“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矣”,皆在强调自身修养乃担当重任的前提。舜帝身处困厄,父顽母嚣弟傲,屡遭加害却始终“不失为人子之道”,以孝悌之心化之,以智慧之策避之。他在粮仓遇火则借斗笠脱险,于深井遭埋则凭暗道全身,看似被动避祸,实则是以自身德行与智慧筑牢根基。这种“塞其兑,闭其门”的内修功夫,让他在历山种田则百姓让畔,在雷泽捕鱼则众人让居,其德如风,润物无声。谋士若不修己身,便如无基之楼,纵有奇思妙想,亦难成久远之计。正如李书僮所解《道德经》“终身不勤”之理:专注于自我完善,方能免于外务纷扰之“勤”,积蓄成事之“力”。
藏器于身,用智贵乎无形。天地之化,在于高深莫测;圣人之谋,在于隐而不露。谋士之智,不在炫技于众,而在察人所未察,行人所未行。舜帝面对父母兄弟的加害,从未疾言厉色,更未诉诸“法”之严苛,而是以“隐蔽通道”般的智慧自全,以“侍奉如初”的包容化怨。这种“道阴”之术,恰是“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的典范——他不将矛盾公开于外,不将计谋生露于人,却在无形中化解危机,甚至以自身德行影响周遭,使“所居之地三年成市”。反观历史,那些急于逞智、炫谋于外的“谋士”,往往落得“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结局。真正的谋士,当如《道德经》所言“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的反面——不轻易显露锋芒,不贸然介入纷争,待时而动,动则必成。
审时度势,公私各有其途。谋士之责,兼有“自为”与“为人”。若事可隐秘,便无需刻意择取,专注于自我完善即可,此为“自为”;若事需公开,则必审时度势,兼顾他人需求,此为“为人”。舜帝在历山耕种、雷泽捕鱼时,专注于自身品行的践行,无需迎合他人,却自然赢得敬重,这是“自为”之效;当他面对尧帝的考察,以“孝感天地”“德化万民”的实绩证明己能,最终承接天下,这是“为人”之功。二者看似分途,实则相通:“自为”是“为人”的根基,“为人”是“自为”的延伸。正如谋士若不能修己,便难有谋事之能;若仅能修己,而不能应世,亦难成济世之功。
综上,谋士之质,在于“内修其德,外藏其智,审时应势”。修身如筑台,根基不牢则万事难成;藏智如闭户,门户不密则机要易泄;审势如掌舵,方向不准则功败垂成。古之舜帝,今之贤者,凡成大事者,莫不如是。此不仅为谋士之准则,亦可为世人立身行事之镜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