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0日载发“中国作家网”
夏忆
文瑞/文
夏天,与之最关联紧密的字词便是热。热,几乎是夏天的主要内容。热伴随一整个夏天,夏天伴随一整个人生。恍惚间,我已年过花甲,走过了六十三个夏天。前两天读了咸森兄关了热的文章,多有感触,今天聊起兴致,缕了缕岁月往事,也作一则《夏忆》,说说几则关于夏天的故事。
一
童年的夏天,在我记忆中似乎并不炎热,但热的故事却自有其烙印。六七岁时,赤脚随母亲去十里外的赣州城,最怕的是横亘江面的浮桥。烈日当空,桥板滚烫,其上铁皮与铁钉竟也如烙铁般灼人。我只得在浮桥上跳着前行,脚尖不敢稍作停留,仿佛脚下铺着的是烧红的炭块。上午去时跳一回,下午返回时再跳一回,那铁板烙在脚底的焦灼,成了我对夏天最初始的刻骨感知。热,原来可以如影随形,无处可逃。
二
少年的夏天,随父母迁至潭口,小学三四年级的年纪,便懵懂地跟了兄长去水边。兄长们如鱼游弋,我却只能以笨拙的狗爬式扑腾,更多时候只是坐在岸边,任双脚浸在微凉的浅水里。终于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尝试游向深处,双手扒住岸边的岩石,双腿扑通扑通地拍打着水面。正得意间,脚掌却猝然被水下突兀的岩石划开一道深沟,血水瞬间在浑浊的水里漾开。兄长急急上岸,领我去打破伤风针,缝针。那伤痕至今仍如一条突兀的印记,刻在脚掌上。
那些灼热的午后,我们一群少年总爱往果园深处钻。桃树、梨树、西瓜地,都晃动着我们的小身影。而生活愁苦的滋味,却也已过早渗入了夏日的汗水。十岁的我替父母去食堂排长队买绿豆汤、餐点,去井边排队打水、挑水,还有生火、淘米、做饭。好几年有这样情景:烈日之下,一伙老人孩子蜷缩在浓荫里摘花生。五毛钱一箩筐,得整整半天才摘得满。记得那汗滴顺着额角淌下,咸涩地滑进我稚嫩的嘴角,让我提前尝到了生活艰辛的滋味。
三
大学的夏天,八人寝室密不透风。热得实在难耐时,我们便卷了草席去天台露宿。夜半却被陡然生起的凉风吹得瑟缩难眠,只得悄悄溜回蒸笼般的屋子。真奇怪,没有空调、风扇,男生们连扇子也懒得用,坦胸赤膊,凭着一股年轻气盛,竟也如此在“关灯夜话”里消磨了整整三年长夏。那些黑暗里絮絮不止的低语,竟像无形的凉风,吹散了十八岁年轻心中的燥热。
四
初为人师在横溪乡间,却奇怪地消解了酷热的记忆。住的是土坯房,冬暖夏凉;教室也是土坯垒砌,朴素却自生荫凉。记忆里只盛着忙碌与安然,炎热似乎被隔绝在教室窗外。即使是暑假也没有热的记忆,只有那家长用山泉水兑蜂蜜的甜甜味,以及送录取通知书给学生时回以的那一瓣瓣瓜的清凉,还在我舌上萦绕。我想,当生命被饱满的意义所充盈,酷暑也会悄然退场的。
五
调入县城后,热浪终于开始真切地扑打在身上。新居在操场前的楼房一层,彼时刚成家不久,凭了妻子五舅的贺金买了台华生牌风扇,三舅的贺金则换来了红灯牌收录机。午休时房门紧闭则闷热难当,我竟自己动手做了一扇纱门。今天回想起来,年轻的我充满了生命的创造激情。当生活初显宽裕,便毅然花了半个月的工资托同事爱人从大余捎回一床竹席,竹篾光滑沁凉,多少个夏夜肌肤贴着它,便如卧清溪之上,暑热尽消,那沁人凉意直透肺腑。
六
后来学写作,九十年代初的酷暑便成了新的考验。写作欲望翻腾,热汗却如雨下,忽忆起大学教物理的郑老师教过的法子:打来一桶冷水,双脚浸入其中,肩上搭条毛巾擦拭淋漓的汗水。窗外蝉声聒噪如沸,脚底的凉意却丝丝缕缕直透心脾,支撑着笔尖在纸上沙沙行进。是呵,汗滴如雨,却浇不灭心中那簇执拗的火苗。
七
九十年代的某个中午,外出办事到一两点,与司机寻了家餐馆。我仰头灌下一瓶冰啤,那刺骨凉意直透脏腑深处,竟突然引发胃部一阵剧烈绞痛,眼前发黑几乎晕厥。这痛楚竟在2015年丫山讲王阳明前夜复现,朋友请食辣鹅之后,半夜又被剧痛生生痛醒,只得默念阳明先生心法,咬牙苦撑一两小时方得缓解。显然,之前那回冷热交织的侵袭,竟在我的身体里埋下多年后仍会引爆的暗伤。
八
二千年初麻双扶贫期间,去了一回邹家地。一行人攀爬至白鹤岭巅已是正午。高大、稠密的古树林中,一条通天路经穿林而来,汗透衣衫的我们骤然被浩荡天风席卷,凉嗖嗖的劲风穿透衣衫,滚烫的肌肤陡然间竟有些寒颤。方才的汗如雨下与此刻的寒凉在身体里冲撞,仿佛命运也常以这般猝不及防的温差,考验着行路者的性子。
九
旅途中的夏天,同样铺展着迥异的温度地图。在湖南湘乡瞻仰曾国藩旧居,门前巨幅帅旗搅动着凝滞的暑气,热浪蒸腾;然而目光掠过那泱泱接天的荷田,碧叶翻涌如浪,心底的躁热竟也似被无声驱散。至于吐鲁番,火焰山赭红山体蒸腾着令人窒息的热气;可钻进葡萄架下,那晶莹甜润的汁液瞬间在舌尖化开;坎儿井里幽深流淌的凉意,更是直抵肺腑。是的,热土之上自有生命以甘甜与幽凉悄然作答。
十
河源的夏天,却几乎无热的记忆:万绿湖水碧透如染,苏家围米酒香飘四溢,阔大的芭蕉叶撑起片片绿云,东江水的清流蜿蜒如带……清凉浸透感官,暑气自然消隐无踪。
十一
后来随政协许主任走访古村,有意无意中竟然巧妙地避开了烈日。摄影所需,十一时后至四时前那段最毒辣的阳光里,我们不是在吃饭,便是在行车的途中。热浪被挡在车窗外,或者消散于树影婆娑的村巷深处。忽然觉得,世间许多的“热”,只需稍稍转个弯,便能安然绕行而过。
十二
如今客居上海,才知故乡赣州的夏热原来更胜一筹。记忆中赣州盛夏时分,常有整日整夜无一丝风的日子,天地间犹如被无形厚幕紧裹着。若无空调,无论室内室外,人总处在桑拿房一般,汗渍始终粘贴在皮肤上;而上海的夜晚呢,总有些海风,远远地袅袅地送来些微凉意。自然,白昼的上海也炽热,正午时的马路上,热浪炙烤着路面,温度可逼五十度,平常人满为患的锦绣公园的儿童乐园沙场上空寂无人,灼热烤人。
然而,每当想起赣州的夏夜,我心中浮起那难耐的闷热感觉时,也同时会涌现一些温情而勾人情愫的情景,比如樟树在凝滞的空气里浮游的气息,比如井水泼洒在青石板上的声音,比如母亲蒲扇缓摇间送来的微弱气流,比如那舌尖上永远也淡忘不了的乌凉粉的滋味……显然,这些清凉的细节,早已沉淀为我生命底片上最温润的微光。
十三
此时此刻,蝉鸣渐灭,蛙声归寂,夜色渐浓,我的关于夏天的零碎回忆也渐渐显现为完整的文字。多年前我曾在《记忆》一文中提及,记忆是有温度的。事实上也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以肉身测量世间的冷暖时,也在将那些或灼烫或清凉的时刻,酿成回望岁月深处时独有的滋味。是呵,夏的热烈或温存,最终都沉淀在了记忆的幽井里,成为滋养我们穿越一个个酷暑的力量——那井水深处漾开的微凉,足以抵御整个尘世的燥热。
2025年8月18日23时于沪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