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会说话,但山记得一切。
血浸透的泥土会开出畸形的花,
祠堂的梁木里藏着指甲抓挠的痕迹,
连最轻的雾,都裹着未寒的骨灰。
人们管这叫风俗,
叫祖宗的规矩,
叫山神要的供奉——
却不敢叫它的本名:
吃人。
——题记
---
第一卷:鬼火引
第一章 铜锣坳的异乡客
暮色沉沉,山雾如鬼手般从谷底爬上来,缠绕着铜锣坳的每一寸土地。阮梦觉踩着枯黄的落叶进村时,鞋底碾碎的不仅是秋日的残骸,还有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阴冷。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个衣衫褴褛的孩童正用树枝拨弄着一只死猫,猫眼浑浊,肚皮鼓胀,像是被水泡发了的馒头。见他走近,孩子们忽地散开,只留下一地凌乱的脚印和几声低低的窃笑。
梦觉皱了皱眉,继续向前走。
转过一道山弯,迎面撞见七个壮汉抬着一口朱漆棺材,麻绳勒进肩膀,汗珠滚落如豆。棺木沉重,压得抬杠咯吱作响,缝隙里渗出暗红色的汁液,一滴一滴砸在青石板上,蜿蜒如蜈蚣爬行。
"外乡人,躲开些!"打头的麻脸汉子铜锣一敲,震得人耳膜生疼,"这是横死的怨鬼,沾了晦气,小心夜里找你索命!"
梦觉退到一旁,目光却落在送葬队伍末尾的一个姑娘身上。她约莫十七八岁,穿一件洗得发白的月白衫子,右腕系着褪色的红绳,左手却捧着一只青瓷碗,碗底沉着三枚生锈的铜钉。
棺材落进墓穴时,黄土扑簌簌地砸在棺盖上,发出闷响。那姑娘忽然上前一步,将碗倒扣在坟头,瓷片碎裂的脆响惊起满山乌鸦,黑压压地掠过树梢,叫声凄厉如哭。
"那是锁魂钉。"
梦觉回头,见一个佝偻着背的老汉蹲在路边,手里捏着半截烟杆,烟锅里火星明灭。
"柳家丫头在镇她嫂子的怨气哩。"老汉吐出一口浊烟,眯着眼道,"横死的人,魂不安生,得拿钉子钉住,免得夜里爬出来害人。"
梦觉没接话,只是盯着那姑娘的背影。她跪在坟前,肩膀微微颤抖,像是在哭,又像是在笑。
三更时分,梦觉被安置在祠堂的偏房歇息。窗纸被夜风吹得簌簌作响,月光透过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影子。他翻来覆去睡不着,索性坐起身,盯着窗外出神。
忽然,窗棂上浮现出一道扭曲的人影——长发披散,脖颈像是被什么无形的手掐住,双脚离地三寸,悬在空中。
"先生……救命……"
嘶哑的女声混着指甲刮擦窗纸的声响,听得人头皮发麻。
梦觉猛地起身,抄起煤油灯冲出门去。夜风扑面,院子里空荡荡的,只有青石阶上摆着一双湿漉漉的绣花鞋,鞋尖沾着新鲜的坟土,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暗红色。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