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淄博市沂源县(1990年以前属于临沂地区)曾经有一位干部群众交口称赞的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李顺祥(1928.4-1985.10),作者深情地回顾了他与李书记交往的点点滴滴,以精湛的文字刻画了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大形象。顺祥同志 文/王丙录
第一次听说“顺祥同志”,人们是这样称呼;近五十年后,人们谈论他,怀念他,还是这样称呼。
最近翻阅《沂源县志》,看到县委书记李顺祥条目,脑海中立即浮现出顺祥同志的音容笑貌,清晰而亲切;耳闻目睹的一些往事,像缤纷的蝴蝶,在记忆深处翻飞。
沂源县偏居沂蒙山区西北,在大山深处。1961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沂源中学任教。听一些同事议论,县委书记叫李顺祥,是他带领群众战天斗地,初步改变了沂源穷山恶水的面貌,特别是对林果、桑蚕业情有独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那时,县城尚未用电照明,晚上学校用煤油罩子灯。有一次老校长杨子纯到教研室来,看到有的灯罩很脏,就说: 我好几次见顺祥同志擦灯罩,擦得锃明瓦亮……我们意识到,老校长对县委书记的称赞,也是对我们的批评。此后,教研室的灯罩也锃光瓦亮了。我所教的班级,学生晚自习用的灯罩也晶莹透明了。
不久,我见到了顺祥同志。沂源评剧团(1958年由青岛下放到该县)经常下乡演出,星期六晚上有时也在县城演出。一座土墙草棚的院落里,放些条凳,这就是县影剧院。一次我和教政治的张老师去看戏,演出剧目《游龙戏凤》,票价5分。进去时已开演,坐到最后一排。张老师小声告诉我: 里边最后一排的瘦高个就是顺祥同志。在微弱的灯光下,见他穿着普通蓝制服,老农民的打扮,看到热闹处和大家一同开怀大笑。听张老师说,顺祥同志不时抽时间买票只身来看戏、看电影。他给有关人员提意见说: 不要只演古装戏,也应演反映现实生活的戏。后来我们即看到了由本县人员创作、沂源县评剧团演出的《沂河两岸》、《新上任的女队长》等反映现实生活的剧目。
在当时一个巴掌大的县城,大家与顺祥同志抬头不见低头见,渐渐地也就认识了。我爱人在县医院工作,我住医院宿舍。我见顺祥同志只身徒步到医院看病、取药。他患病,但一直坚持工作。见面时,他会问到我工作和生活情况。当时,县委只有一辆旧吉普车,只有到偏远乡镇时顺祥同志才乘坐。在县城到各单位指导工作时,他总是骑自行车。有一次,我见顺祥同志和几名工作人员来校研究工作,他们就是骑自行车来的。
“文革”初期,李顺祥同志靠边站了。县红卫兵总部在县委大院办铅印的《万山红》小报,负责人让我担任总编辑。有时,顺祥同志来编辑部帮助装订材料等。当时编辑部里大都是些高、初中学生,顺祥同志认真地征求他们对原县委工作的意见,态度是那样坦城、和蔼可亲。见他虚弱的样子,我心里很不是滋味,不止一次私下对他说: 顺祥同志,你一定要保重身体,全县人民都在盼望你早日出来工作。
1982年,再见到顺祥同志,是在医院里。“文革”后期,顺祥同志调到临沂地委工作,我和老伴后来也来到省城。1982年下半年,听老伴说,顺祥同志来千佛山医院住院,我即刻前往探视。他较前又消瘦了许多,但精神依旧,笑哈哈地说: 老王,放心,没事,好点了就出院……来探视的人很多,既有各级领导同志,也有村党支部书记和一般群众。
和顺祥同志惜别3年后,他因病不幸逝世,享年仅58岁。噩耗传来,我不胜悲痛唏嘘。在后来的日子里,我常想起顺祥同志,沂源县、临沂市的一些同志来济南,也常谈论到顺祥同志。他的大笑,他的朴实,他的坦诚,他骑自行车的模样,他在那片土地上默默留下的为后人所仰慕的业绩,不会被时间的流逝冲淡,我们将长长地凝望着这位共产党人远去的背影。
(原载《齐鲁晚报》2009年5月24日)
(本文作者与夫人合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