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刘书琴,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协会员,河北省诗词、散文学会会员。出版个人专业论文集《求索》,文学作品集《海乡流韵》《灵魂的曼舞》,合著小说《西游秘境》,散文诗《塞罕坝三贴》获中国散文学会和华夏论坛年度散文大奖赛一等奖,被《散文诗年度精华》收录;诗歌《鹰》获中国散文学会、华夏论坛等联合组织的年度诗文大奖赛一等奖。策划出版《中国九人诗选》等一百多部图书。《灵魂的曼舞》一书获河北省散文学会新世纪文学创作成果奖。以《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丽江电视台、广东新闻台访谈。
生命如槐
——记黄骅市东孙村党支部书记杨金槐
多次走访渤海湾畔的黄骅市东孙村,村民们那句:“有难事,找老杨”和他们讲述的一幕幕故事,时常在我脑海里浮现。村民口中的“老杨”,是黄骅市东孙村党支部书记杨金槐。
杨金槐是助力乡村发展的“领头雁”,是与癌症抗争仍坚守岗位的“硬汉子”,更是兼具实干与温情的全国优秀司法调解员、最美退役军人和河北省“好支书”。近年来,他多次荣登“河北好人”“沧州好人”榜,带领的村庄更是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党建先进村”等数十项荣誉。
他的名字,早就和东孙村的每一条路、每一户人家紧紧连在一起,成了村民心里最踏实的“靠山”。
商海拼搏反哺桑梓
1985年,从部队退伍返乡后,杨金槐开始了创业之路。他白手起家,历尽艰辛。无数个不眠之夜和辛勤汗水,他从未言弃,凭着军人的闯劲和实干,一步一个脚印,终于在商海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事业有成后,杨金槐没有忘记养育他的土地和乡亲们。他主动捐资,为村民们修路。出身贫寒的他,看不得别人有困难,还多次向特殊群体捐款,累计已超20万元。
2012年,本可安享富足生活,但看到家乡发展滞后,杨金槐毅然放下企业,回村挑起重担。这一干就是15年。
面对村集体负债、矛盾频发的困境,他千方百计跑政策、跑项目,短短几年便让东孙村从“后进村”跃居全市经济排头兵。
“企业家不能只算经济账,更要算良心账。”这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
法理融情调解筑和谐
杨金槐将企业管理经验融入基层治理,创立“情理法融合”调解法。他曾经连续三天三夜调解两族土地纠纷,最终以“互换地块”方案化解了两家百年积怨;为解决村民赡养矛盾,他带着法律条文和自家粮油上门,既讲法理也解心结。十几年来,他成功调解纠纷300余起,东孙村成了红旗村、示范村,他本人还获得了“全国优秀司法调解员”称号。
可这些成绩和荣誉背后的付出,只有杨金槐自己最清楚。14个年头,5000多个日日夜夜,每一次调解,面对的都是带着火气、委屈或愁容的面孔;处理的都是牵扯着亲情、利益和面子的复杂纠葛;经历的可能是拍桌子瞪眼,也可能是抹不尽的眼泪。这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日复一日的坚守,其中的酸甜苦辣、艰辛不易,难以用文字表达。
闪光的“生命答卷”
2021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癌症,给杨金槐的生活按下了“暂停键”。在天津肿瘤医院的病床上,主治医师反复叮嘱他“必须静养”,市里、镇里的领导前来看他,轻声劝慰,村民们更是自发组团探望,一遍遍说着“书记放心,村里的事我们先扛着”。可谁也没想到,手术后仅两周,杨金槐就瞒着医生回到了村里。推开村委会办公室的门时,他脸色苍白,却笑着说:“心里不踏实,看着村里的路、想着村民的事,我才舒坦。工作就是我的‘特效药’。”
住院期间,他仍牵挂着村里的事,脑子里全是村里的“老难题”——红白事大操大办、彩礼攀比成风。靠着病床边的小本子,他一笔一画琢磨出 “红白事五不准” 村规:彩礼最高不超6万、取消铺张的“散席”……新规刚一公布,质疑声就涌了过来:“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凭啥说改就改?”“少了排场,村里人该笑话了!”
为了让新规落地,杨金槐拖着病体一家一家地上门做工作。白天,他揣着村规宣传单,挨家挨户坐在炕头唠家常;晚上,他忍着化疗后的疲惫,在村民微信群里答疑解惑。遇到思想固执的老人,他就举例子、算细账:“大伯,您儿子结婚时彩礼花了12万,还办了 30 桌酒,最后欠了好几万外债,这日子过得多紧巴?按新规来,不仅省钱,还能少遭罪!”有村民心疼他:“书记,您身体不好,歇着吧,我们听您的!”可他却摇摇头:“这事关系到家家户户的好日子,我得盯紧点。”
如今,“红白事五不准” 在村里落地生根,全村年均节省开支超百万元,曾经的攀比之风变成了勤俭节约的新风尚。 而手术后的3年多里,杨金槐从未因化疗耽误工作:每月的主题党日活动,他准时主持;为激发党员积极性,他创新推出“党员积分制”,把志愿服务、村务参与等纳入积分,年底凭积分评先进、享奖励;在他的带领下,村子还成了河北省首批 “党建示范村”。
80多岁的唐云利,曾在村委会任职,老人心疼地说:“金槐这些年真是拼了命了,全村老百姓没有不信服和拥护的,党支部几次换届他都几乎是全票当选。”
杨金槐用滚烫的心和钢铁般的肩膀,为东孙村扛起了一片天。他不仅修通了村里的路,更铺就了乡亲们奔向好日子的“心路”;他不仅化解了百年的积怨,更引领村庄树立了文明的新风。
文明新风润乡土
走进东孙村,最引人注目的不是洁净的街道和整齐的民居,也不是绿化园湖,而是文化墙上绘着的孝老爱亲故事,还有文化活动中心和读书室。每到夜晚,村民广场便响起欢快旋律,舞步与笑声交织成幸福图景。
村里的文明新风,离不开杨金槐的奔波。他不仅抓村级文明建设,更推动建立 “道德银行”,将善行义举存进 “账户”;开展 “星级文明户” 评比,让争当好人事迹传遍街巷。2015年,村集体年收入近百万元,可最让他自豪的,是东孙村“零辍学、零犯罪、零失业” 的荣光。
已故村民赵立华曾动情回忆:“金槐书记带病干活,人瘦得脱了形,我们看着都心疼!他把心掏出来焐着这片土地,才有了咱村的好光景啊!” 朴实的话语,道尽了村民对这位一心为民书记的敬重与感念。
从战场到商场,从病床到田间地头,杨金槐始终把根深深扎在养育他的土地上,把心交给了信任他的村民。
走访时,笔者注意到杨书记那消瘦的面容,禁不住为他的身体担心。杨金槐已经64岁,患癌4年,癌细胞已转移,可他却要每天工作10小时。村民和领导都劝不住他,家人和亲朋问他图什么,他看向窗外的田野说:“看着乡亲们过得好,比啥药都管用。”或许,这朴实无华的语言就是对人民公仆、共产党员、基层党支部书记“初心”最生动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