赡养之责重于山
文/穆孟田
“爹妈养你小,儿女养爹妈老”,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道出了血脉传承中最朴素的伦理担当。然而如今,不少人面对赡养双亲的责任时,却陷入了“纸糊大船难渡沧海”的困境。这困境里,有个体的力不从心,更折射出时代变迁中亟待正视的现实命题。
赡养老人不是简单的物质供给,更是文明传承的基石。古人云“百善孝为先”,从卧冰求鲤的赤诚到亲尝汤药的细腻,孝道始终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根系。父母养育子女,付出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劳:从蹒跚学步时弯下的腰,到深夜灯下缝补的线;从求学路上重复的叮咛,到成家立业后藏起的牵挂。这份恩情如春雨润物,本应在岁月流转中化作反哺的清泉。若连基本的赡养都难以维系,无疑是斩断了代际之间的情感纽带,让文明的链条出现裂痕。
现实的重压诚然存在,却不能成为逃避责任的借口。有人抱怨“铁打的牤牛不能拉犁”,将赡养困境全归咎于生活压力。房贷的催缴单、孩子的成绩单、职场的竞争榜,诚然让现代人肩头如坠铅块,但这绝不能成为“墙上画马不能走”的托词。反观那些坚守孝道的典范:有人为病母辞去大城市的工作,把出租屋的小床让给母亲;有人在菜市场为一毛钱讨价还价,却为父母的药费眼都不眨。他们同样面临生活的窘迫,却用行动诠释了“孝”字的千钧重量。真正的困境,从来不是能力不足,而是将责任视作负担的心态。
破解赡养困局,需要个体担当与社会支持并重。子女当常怀感恩之心,不必求“卧冰”之壮举,一句清晨的问候、一次周末的搀扶,便比“纸上画饼”的承诺更暖人心;社会亦需织密养老保障的网,让社区助老、医疗陪护等服务走进寻常巷陌,让政策的阳光照亮每一个老年家庭的窗台。唯有如此,才能让“养小”与“养老”的接力赛顺畅传递,让每一位老人都能在晚年感受到“寸草心”换来的“三春晖”。
赡养之责,重于泰山。它考验着为人子女的良知,更丈量着社会文明的高度——这份重量,扛起来的是家的温度,守下去的是文明的根基。
【作者简介】穆孟田,中共党员,梨树县职业技术学校退休教师,中学高级教师,深耕高中语文教学领域,对文学怀有浓厚热爱。 其文学创作之路起步于2012年。虽早年便有写作意愿,但因自觉学养不足,一直未敢动笔。后在高中同学冷延明、夏凤彩、张洪臣等人的鼓励下,终于鼓起勇气投身创作,当年即在百度文库发表《我的父亲贾巨文》《见谱书有感》两篇作品。
2020年7月,其作品《缅怀抗战英雄贾巨文》在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吉林省军区政治工作局、吉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征文大赛中,荣获文学类二等奖,并被吉林省退役军人事务厅收藏。
2021年,有幸结识《桑榆文学》副主编刘连成,在其帮助下,先后完成《我的父亲》《我的母亲》等文稿,发表于《长春头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