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
作者/赵东成
我的姐姐1969年随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队伍去农村了,那年她刚刚20岁。
我记得清清楚楚,她走的时候路边停着几辆大卡车,车上面挂着“下乡光荣”“到农村去”“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等标语口号。姐姐站在大卡车上,胸前戴着个大红花,头上扎着两条小辫,辫子上系着两个白色的蝴蝶结。她手里拿着红宝书,不时的跟着喊口号,她笑得,她笑得是那么的甜啊!
那个时候我还很小,我跟着行驶的汽车一个劲的奔跑,不住的向着姐姐招手,只感觉敲锣打鼓的很热闹,只觉得那个场面特别的新鲜。然而,当我回到家的时候,我看见妈妈坐在床上,不住的抚摸着姐姐的照片,一个劲的哭啊。因为妈妈舍不得啊,妈妈舍不得,姐姐是妈妈的心头肉。妈妈心疼姐姐,不知道姐姐这一离开家门,要受多少累,要吃多少苦。
姐姐下乡的地方,是唐山市滦南县青坨营公社荣戈庄生产大队,那个地方我曾经去过,又苦又穷又落后。那个时候,好劳动力忙活了一天才挣10个工分,而女人再能干,一天也只能挣6个工分。姐姐和当地的农民们一起干活,从不落后,开荒种地,挖沟修渠哪一样都干,一忙就是一大天,吃的也不好,而且是特别的辛苦。常常是累得我的姐姐呀,腰酸背痛,手上和脚上起了很多的血泡和老茧,常常是汗水伴着泪水,伴她日落和月出。
有的知青受不了了,回城了,靠父母去养活;有的也受不了了,早早的就嫁了人,生了孩子。然而我的姐姐呀,我的姐姐硬是靠自己的劳动,靠自己的汗水,一年下来分得了全年的口粮,还挣了70元钱。你可知道哇你可知道,在那个贫穷的村庄,那一个工分才合上几分钱呐。我的姐姐呀我的姐姐,硬是靠出早工、打夜工、干苦工才赚来了一年的口粮,才赚来了贫下中农的称赞。
可想而知啊,可想而知,在广阔的天地里,在烈日的暴晒下,在每天的劳动中,那种辛苦劳累、那种苦辣辛酸、那种风雨严寒啊,只有我的姐姐一个人知道,只有我的姐姐呀,一个人最清楚。
姐姐特别的孝敬父母,特别的关心帮助家里,特别的爱护我们。每年年底分红之后,她都将省吃俭用攒下来的粮食往家里搬,还将辛辛苦苦挣的钱硬塞到了妈妈的手里。
姐姐的事迹被当地传为佳话,被县里和市里评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优秀代表,多次到省里以及各市进行报告和经验交流,我为有这样优秀的姐姐常常感到自豪和骄傲。
每次姐姐回家待不上几天就走,她总是说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忙完。妈妈看着可爱的女儿,皮肤黑了,脸也瘦了,早早的就有了白头发,妈妈看着看着就止不住的落泪。姐姐总是劝了又劝,有时她也趴在妈妈的怀里,娘俩个一起痛哭。
姐姐走的时候,妈妈送了一程又一程,直到送出很远很远。直到姐姐含着泪水走远,看不到的时候,妈妈的手才慢慢的放下,那一刻啊,那个时刻,我看到妈妈的泪水啊,我看到,我看到妈妈的泪水,早已湿透了衣服,早已湿透了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