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北欧世界)
8年前,我吐槽北欧老公抠门,可他坚持:想养出热热闹闹的孩子,就得少给他花钱
我跟同事在当地出差,
晚上市区有个音乐节,我们就过去了。
没有票,听个热闹。
碰到一位奶奶领着孙子,六七岁的样子,从那种街头小火车上下来。
人好多嘛,
就挤在一处坐着休息。
孩子坐好后,奶奶行云流水地掏出了一套餐具,饭盒、水杯、勺子,一应俱全,开始给孩子吃饭。
边顾着孩子边跟旁边家长聊天。
说孩子在家就喊无聊、没意思,待不住就刷手机。带出来玩就好、就开心。玩累了回家,11点多正好睡觉。
说着,扭头跟孩子说“孙呐~ 我哋就系爱使钱,使钱就黑纹捏!”
01
小心
边获得快乐
边丢失快乐
一下子,
想到了几年前,我吐槽飞爸养娃抠门时,飞爸说:“没必要总带着孩子去消费。不是只有花钱,才能开心。”
当我看到这一幕时,我知道,完了,又让飞爸他误打误撞做对了。
回去路上,
同事跟我说,有一种快乐叫消费型快乐。
什么是消费型快乐?
是只需付出很低成本,就能快速让大脑获得即时性快乐。
比如花钱得到了消费刺激、刷手机、打游戏等,都算。
我理解就是,付出一些东西(时间、金钱),快速从外界把“快乐”拿来,吃现成的。
只要你愿意,可以随时沉浸其中,特别像见效快的止疼药,有用,贼爽,上瘾。
但药效来得快,去得更快。
一旦停药人就无比空虚,甚至产生愧疚感和负罪感,快乐变得越来越难。
因为快乐阈值被拉的越来越高,原来给我1颗糖,现在得给我3颗糖。
我们无法接受需要等待的、需要积累的快乐。
也就是创造型快乐——我让快乐发生。
即要付出一定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它,来得慢,去得更慢。
有点像久藏的茶,入口苦,但余韵绵长,后劲足。
很多事情都能带来创造型快乐。
小到拼积木,到各种运动,大到可以盈利变现的,比如手工制作。
只要是要花心思付出、最终能输出结果的,无论啥结果,都算。
挖沙子就比较典型' fill='%23FFFFFF'%3E%3Crect x='249' y='126' width='1' height='1'%3E%3C/rect%3E%3C/g%3E%3C/g%3E%3C/svg%3E)
不是说,不能有消费型快乐,它也是快乐,也是生活的解药。
只是说,驾驭它,而不是被它驾驭,把当它成生活的主导、快乐的唯一来源。
快乐本来跟空气一样,是免费的,但不是与生俱来的。
因为大脑很鸡贼,它趋利避害,
它会选择短时间内痛苦更少的事儿,而不爱动脑是人类天性。
“解决问题需要动脑,享受幸福也需要动脑平衡各种微妙的关系,而承受和被动接收只需要陷在那里不动。”
02为快乐,育种
仔细想一想,
现在,好像的确越来越难快乐。
但我们小时候不是的,物质和信息都相对匮乏,我们很容易傻乐呵。
也正因如此,很多东西我小时候没有吃过,没有玩过,没有见过,
所以到了孩子这里,就想都给他。
但我们没体验过,这种一边倒的消费型快乐,会埋下怎样的隐患👇
它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剥夺了孩子的耐心、专注力和自我创造力,
剥夺了从内而外让快乐发生的能力。
再往严重一点说,当我们拥有让快乐发生的能力时,内心更有力量。
就像我们这代人,我们经历过时代的匮乏,又从匮乏到了生机勃发的经济上行期;
我们吃过时代的红利,也正在经历无力,我们见到了太多需要付出的东西,
所以,我们内心更坚韧。
是哪怕生活有点麻木,也能琢磨给自己找点乐子的,坚韧。
但我们的孩子呢,
他没见过,他让快乐发生的能力没有被激发,就如同温室里的花朵。
肥我们给配好,风雨是设计的,连光照都是计算好的,
别说扛不住外面的风霜,它也晒不得阳光。
想要对抗消费型快乐,就多多输入创造型快乐吧。
让他去感知,用自己的手去看、去摸、去创造……
我知道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多少有点难。
比如,刷手机最好的办法是我们自己也放下手机,否则孩子只会比我们更沉迷。
言传身教,
孩子不会听我们说什么,只会看我们做什么。
孩子并非故意沉迷,只是内心缺乏主动创造快乐的能力。
这种能力除了需要主动去创造,也需要真正体会过“无聊”。
大人可以无聊,孩子也应该被允许无聊。
无聊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等待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生活里不是只要快乐和不快乐,它还有平静无波。
我觉得,
告诉孩子生命的昂扬与热闹,也要让孩子了解生命的平淡和苦闷。
否则,幸福就会减少很多,人慢慢地变得不开心,做啥都没意思,一点点变麻木。
总要明白,
快乐会发生在我们身上,
我们也可以让快乐发生。
快乐也需要育种,更需要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