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贝德福德街的圈套》:冷眼旁观的萨克雷式现实主义
文|车向斌
引言:
现实主义的“冷眼”与“玩世”
《贝德福德街的圈套》(以下简称《圈套》)以冷峻的笔调剖开英国都市社会的道德病灶,其核心特质——冷眼旁观与玩世不恭的叙事姿态——与他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血脉相通。萨克雷在《名利场》中宣称:“小说艺术即表现自然”,以讽刺为刃,切割社会虚伪;《圈套》则继承此衣钵,通过一桩谋杀案揭开资本社会的名利迷障,以疏离视角凝视人性的异化与制度的溃败。这种“萨克雷式现实主义”,既延续了批判现实主义的锋利,又注入了本土化的冷感叙事基因。
冷眼旁观:社会解剖学的叙事实践
1. 全景透视与阶层切片
《圈套》以纽约前市长法兰韦利诺之死为切口,展开一幅资本社会的浮世绘:权力场域:政客的权谋交易(如前市长以公益之名行敛财之实)、富豪的金钱游戏,映射萨克雷笔下“名利场”的现代变体。
底层挣扎:凶案嫌疑人索菲亚姐妹的扭曲心理,根源是母亲严苛教育导致的创伤(如“齿间烙印”的体罚),呼应萨克雷对“被社会压扁的小人物”的悲悯,这种从顶层腐败到底层崩坏的全景扫描,复刻了萨克雷在《名利场》中“从贵族沙龙到贫民窟”的叙事野心,揭示社会系统性溃败。
2. 反讽机制与道德悬置
萨克雷擅用“夹叙夹议”解构伪善(如《名利场》中“没有主人公”的副标题);《圈套》则通过多视角叙事制造道德迷局:两姐妹互相指控的罗生门,消解了传统小说的“善恶二元论”;侦探调查过程暴露司法系统的功利性(如证据被媒体操纵),暗示“真相”不过是权力叙事的附庸。这种拒绝道德评判的冷感叙事,恰是萨克雷“真实高于说教”原则的当代回响——当社会本身荒诞,小说只需“举起镜子”。
三、玩世不恭:犬儒主义的美学救赎
1. 反英雄的诞生
萨克雷颠覆了狄更斯的浪漫主义英雄范式,塑造了利蓓加·“以恶抗恶”的反英雄;《圈套》中的索菲亚更将此种特质推向极致:“她意识到在他人身上施加痛苦并获取喜悦不是残疾,而是天赋。”
这一宣言彻底撕碎道德面具,将人性暗面转化为生存策略。其心理扭曲(如对母亲既恨又依恋)的刻画,堪比萨克雷对利蓓加“狡猾却坚韧”的多维塑造,迫使读者直面人性的复杂。
2. 黑色幽默的批判力
小说以荒诞细节解构严肃命题:市长尸体上的“深可见骨的齿痕”,讽刺权力结构的嗜血本质;心理医生用专业术语为暴力合理化,揭露知识分子的道德失能。这种“笑着流泪”的笔法,正是萨克雷式幽默的精髓——如《名利场》中斯丹恩勋爵的淫乱被包装成“贵族风度”,笑声中藏着匕首。
四、现实主义的现代转型:从萨克雷到英国困境
1. 批判对象的嬗变
批判维度
萨克雷(19世纪英国)
《圈套》(当代英国)
核心病灶
贵族虚伪与金钱崇拜
资本异化与精神空心化
人性异化
利蓓加的野心吞噬良知
索菲亚将施虐转化为“天赋”
制度批判
讽刺阶层固化
揭露司法与媒体的共谋结构
《圈套》将萨克雷对“制度性腐败”的批判推向纵深:市长之死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新自由主义社会的献祭仪式——当成功学成为宗教,道德便沦为绊脚石。
2. 叙事技术的进化
心理现实主义深化:借助精神分析理论(如索菲亚的创伤记忆),比萨克雷的“全知议论”更深入潜意识战场;
多线叙事迷宫:警察、律师、嫌疑人视角交织,构成后现代社会的“真相拼图”,比《名利场》的双线结构更契合当代认知困境。
五、冷眼与热肠的辩证
《圈套》的“萨克雷式现实主义”绝非虚无主义,其冷眼背后藏着改良社会的热望:冷眼是手术刀:剖开资本社会的肿瘤(如索菲亚的“天赋”实为体制暴力的产物);玩世是解毒剂:以荒诞对抗荒诞,唤醒麻木的现代人(如结局“真相大白”的讽刺性胜利)。
萨克雷在《名利场》结尾叹息:“浮名浮利,虚空虚空!”;《圈套》则用一具齿痕累累的尸体发出当代诘问:当人性沦为制度的祭品,我们是否都是贝德福德街上的共谋?此问,正是现实主义穿越时空的锋芒——它不提供答案,只逼人直视镜中的疮痍。“文学不承担解决社会事务的义务,但必须照亮制度迷宫的暗角。”——萨克雷精神的当代回响。
背景
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
英国男作家,威廉·梅克比斯·萨克雷(英语:William Makepeace Thackeray,1811年7月18日—1863年12月24日),英国著名作家,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小说家和讽刺文学大师。
1829年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曾赴德国游学。1833年主办《国旗》周刊,同年10月前往巴黎专攻美术,后又半途而废。1836年任伦敦《立宪报》驻巴黎记者。不久,《立宪报》停刊,回国靠写稿谋生。自1833年起,萨克雷在报章杂志以多个笔名发表多篇文章,也出了好几部书。但是直到长篇小说《名利场》问世,他才被公认是天才小说家。为了保障病妻和两个女儿的生活,他接连写作,自绘插图,分期在杂志上连载,又到英国各地和美国演讲。1857年在牛津选区竞选下院议员失败。1859年担任新创刊的《康希尔杂志》的第一任主编。积劳成疾,于1863年圣诞节前夕因心脏病发作在伦敦逝世。
其代表作品是世界名著《名利场》。与狄更斯齐名,著有《班迪尼斯》等作品。译者认为:“《贝德福德街的圈套》(1841),公认是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风格和思想内容的中篇代表作之一,小说虽然篇幅有限,作者却能以曲折紧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对英国的小贵族、新兴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以及所谓两党制的资产阶级民主,作了尽情的讽刺嘲骂,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他们的虚伪愚昧和卑鄙无耻。通篇作品文笔轻灵,含蓄生动,足见作者的高超技巧。”
车向斌
2025年8月16日
车向斌,汉族,1967年生,大学学历,陕西省潼关县人。1992年结业于鲁迅文学院。当过报刊记者、编辑等职,现供职于陕西某报社。1993年开始文学创作,发表各类作品200万字。主要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张的爱情》《郭二牛的爱情小差》《缝穷的女人与她的官儿子》《毫州人“出口”那些事》《爱神的裁决》《秋日沉思》《过继》《二球》等;中篇小说:《优秀的“坑儿”》《卤肉西施》《为您添彩》《潼关烧饼进大城》。2023年5月出版中篇小说集《优秀的“坑儿”》。现为渭南市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职工作家协会理事。
2022年,中篇小说《优秀的“坑儿”》获首届世界华文小说奖。
(审核:武双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