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城建水见闻
孟现春/新疆
火车驶进建水地界时,窗外的阳光忽然变得温润起来。时隔两年再访游这座滇南古城,街巷里的青石板路依旧泛着幽光,朱家花园的飞檐在云层里若隐若现,连空气里都飘着熟悉的烟火气 —— 那是烧豆腐在炭火上滋滋作响的焦香,混着紫陶窑口飘来的陶土芬芳。
我依旧选择住进建水源鸿主题酒店,酒店有电梯,位于城中心福康路286号,酒店里干净卫生整洁,价格低廉,时常入住爆满,适合各阶层人士选择入住。
推开大门时,年轻的杨老板正低头核对一份电梯安装工程图纸,抬头看见我,眼睛一亮:"这次得住久点,带你去看新发现的老井。"
这位还是红河瑞辉电梯公司总经理的酒店主人,两年前就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他不但经营宾馆,还经营着一家电梯销售安装公司,他总能在钢筋水泥的现代工程与青砖黛瓦的古城肌理间找到平衡,就像建水这座城本身,六百年的朝阳楼与飞驰的电动车共享一条街巷,明代的古井仍在滋养着玩手机的年轻人。
一、文献名邦的文脉传承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总会先落在朝阳楼的匾额上。这座建成于明洪武二十二年的城楼,是建水最骄傲的地标。站在迎晖门的石阶上仰望,三层重檐的楼阁在晨雾中透着苍劲,匾额上 "雄镇东南" 四个大字笔力浑厚,据说是清代书法家石屏人涂晫所书。城墙砖缝里嵌着的野草,根系早已与六百年的光阴纠缠在一起。明末战乱中,建水的南北西三城楼都毁于战火,唯有朝阳楼幸存,光绪年间的大地震让它裂了缝隙,却终究没能撼动根基。如今楼内的铜钟依旧在整点敲响,钟声掠过朱家花园的花窗,掠过文庙的泮池,惊起一群白鹭。
建水人说起自家的文脉,总要从元代的庙学讲起。穿过朝阳楼往东南走,便是被誉为 "滇南邹鲁" 见证的建水文庙。这座始建于元代的建筑群,规模仅次于曲阜文庙,大成殿前的孔子铜像前,总有人敬献鲜花。我去时恰逢一群穿着汉服的孩子在举行开笔礼,朱砂点额的仪式上,老先生用毛笔蘸着金粉,在孩子们的眉心轻轻一点,"要像这文庙的松柏,立得住,长得直"。文庙的泮池特别有意思,半圆形的水池里种着睡莲,池边的石碑刻着历代重修记录,明代的字迹已经模糊,清代的拓片却还清晰可辨。当地人说,古代学子入学前要先跨泮池,寓意 "学海无涯",如今游客们总爱往池里抛硬币,倒也成了新的风景。
往古城深处走,学政考棚的青砖墙上还留着当年考生凿刻的字迹。这座清代的科举考场,如今复原了考舍的场景:狭小的格子间里摆着笔墨纸砚,墙上贴着 "禁止夹带" 的告示。讲解员指着最高处的阁楼说,那是监考官的位置,"当年临安府考生太厉害,云南科举中榜的一半都来自这里,所以才有 ' 临半榜 ' 的说法"。考棚外的石板路上,有几处凹陷特别深,据说是当年考生们日复一日排队候场踩出来的。
朱家花园的雕花木窗总爱框住一角蓝天。这座清光绪年间的宅邸,"纵三横四" 的布局像个精致的迷宫。我跟着向导穿过 "梅兰竹菊" 四院,每扇门的门簪都刻着不同的花纹,正厅的八仙桌是整块酸枝木打造,桌腿的浮雕里藏着 "福禄寿喜" 的图案。后花园的池塘里养着红鲤,岸边的太湖石是当年从江南运来的,石缝里长出的三角梅开得正艳。"朱家当年是做茶叶生意的," 向导说,"你看这房檐的弧度,既考虑了滇南的雨季排水,又带着江南园林的秀气。"
二、舌尖上的古城滋味
傍晚的西门外,炭火盆一字排开,铁架上的豆腐块渐渐鼓起。临安城的豆腐有讲究,周氏烧豆腐的传人周师傅告诉我,做豆腐得用本地的白皮黄豆,磨浆时要加井水,点卤得用石膏,压豆腐的木板得是酸枝木,"这样压出来的豆腐才会有韧劲,炭火上烤着不裂,咬开全是气孔"。他边说边用筷子翻动豆腐,待表面烤成焦黄色,就蘸上特制的蘸水 —— 酱油里泡着小米辣,蒜泥里拌着折耳根,"我们建水人吃烧豆腐,得用玉米当筹码,吃一个放一颗,最后结账"。旁边的小桌上,几个老人边吃边下棋,一盘豆腐能吃一整晚。
狮子糕的甜香从巷子里飘出来。荣香斋的吴老板正在揉糯米面团,他说这手艺是祖传的,"糯米得泡十五天,蒸出来的米团才够软,炸的时候油温要六成热,这样狮子糕才会酥而不焦"。做好的狮子糕呈金黄色,像雄狮的鬃毛,咬一口,米香混着麦芽糖的甜,在嘴里慢慢化开。"以前过年才做,现在游客多了,天天都得做两笼。" 吴老板的儿子在旁边用手机直播做糕点,镜头里的狮子糕堆得像小山。
清晨的早点摊前,泡糕冒着热气。蔡家泡糕的第三代传人蔡大姐说,做泡糕的米得用建水狗街的青肚皮米,"这种米蒸出来的糕才会松,放凉了也不硬"。她将米浆倒进蒸笼,撒上红糖和玫瑰糖,"火候最关键,十个草结烧完就得掀盖,多一分就老了,少一分就生"。出笼的泡糕雪白松软,用筷子夹起来会轻轻晃动,咬一口,玫瑰香混着米香,甜得恰到好处。旁边的老主顾张大爷说,他吃蔡家的泡糕吃了五十年,"以前蔡瞎子(蔡明)摆摊时,我就在这排队,现在他孙女做的,还是那个味"。
汽锅鸡的香气从饭馆里飘出来。福满楼的李师傅正在处理土鸡,他说汽锅得用建水紫陶做的,"陶土透气,蒸出来的鸡汤才鲜"。他将鸡肉切块放进汽锅,不加一滴水,只放几片三七和姜片,然后把汽锅架在装着水的砂锅上,"蒸汽从锅底的锥形管进去,在锅里凝结成汤,这样的汤才是原汁原味"。蒸好的汽锅鸡端上桌,汤色清亮,鸡肉嫩得脱骨,"我们建水人待客,必点汽锅鸡,老一辈说这是 ' 无鸡不成宴 '"。
三、指尖上的匠心传承
紫陶街的工作室里,陈师傅正在给陶坯刻字。建水紫陶的陶泥来自五彩山,含铁量高,所以坯体呈紫红色。"你看这泥料,得反复揉,像揉面团一样,这样烧出来的陶才会结实。" 他握着刻刀在坯体上刻出书法,然后填上白泥,"这叫彩泥镶填,是建水紫陶独有的工艺,得先刻深,再填实,最后打磨平"。旁边的架子上摆着做好的汽锅、笔筒、花瓶,每件作品都透着温润的光泽,"紫陶要经过无釉磨光,所以越用越亮,就像人的皮肤,会呼吸"。
双龙桥的十七个桥孔在夕阳下连成弧线。这座横跨泸江河和塌冲河的石拱桥,始建于清代,桥中间的楼阁挂着 "双龙桥" 的匾额。当地老人说,修桥时特意设计了十七孔,"单数为阳,十七是最大的阳数,寓意镇住两条河的水龙"。桥面的石板被踩得光滑,桥缝里长出的野草在风中摇曳。远处的稻田里,农民正赶着水牛插秧,桥洞倒映在水里,像一串珍珠。
燕子洞的钟乳石上,挂着密密麻麻的燕窝。立秋时节,采燕窝的师傅们正准备攀岩。他们腰系麻绳,脚踩岩壁上的石缝,手里拿着竹筐,在五十多米高的洞顶游走。"这手艺是祖传的," 带队的王师傅说,"我们不靠任何安全设备,全凭手脚和绳索,采燕窝时不能碰坏燕巢,不然明年燕子就不来了。" 洞里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有的像莲花,有的像瀑布,成千上万的白腰雨燕在洞里飞,叫声震耳欲聋。洞口的题字 "古洞奇观",是清代书法家所题。
香米的清香从谷仓里飘出来。官厅镇的李大叔正在晒新米,"这是老来红香米,稻穗成熟时是红色的,煮出来的饭香得能招蜜蜂"。他抓起一把米,米粒细长,透着油光,"我们种香米不用化肥,全靠农家肥,所以米才香"。旁边的碾米房里,糙米正被碾成白米,糠皮的香气混着米香,在空气里弥漫。李大叔说,用香米做的粑粑最受欢迎,"蒸出来的粑粑会拉丝,甜得自然"。
四、慢时光里的旅居生活
建水的小火车慢悠悠地穿过田野。这列复古的火车从临安站出发,途经双龙桥、乡会桥、团山,铁轨还是民国时期的米轨。坐在车厢里,窗外的稻田、荷塘、古桥缓缓向后移动,乘务员阿姨会给乘客递上建水的酸角汁,"这火车以前是运货的,现在改成旅游专线,游客可以慢慢看风景"。到了团山站,村里的老人会在月台卖煮玉米,黄澄澄的玉米棒带着炭火的焦香。
古城的古井边,有各种各样的器皿,总有人在打水。西门外的大板井是建水最有名的井,井口是块巨大的青石板,被绳子磨出了三十多个凹槽。"这井有六百年了,水永远是满的," 正在打水的张阿姨说,"我们建水人做饭、泡茶都用井水,觉得比自来水甜。"
紫陶童话小镇里,孩子们在陶泥堆里玩耍。这个以紫陶为主题的小镇,有陶艺体验馆、陶窑博物馆、陶文化广场。周末的时候,家长们会带孩子来做陶坯,孩子们用小手捏出小动物、小杯子,虽然歪歪扭扭,却充满童趣。广场上的巨型紫陶瓶有三层楼高,瓶身上刻着建水的名胜古迹,傍晚时分,灯光亮起,陶瓶就像一块发光的红宝石。
住了一段时间后,我渐渐明白为什么建水适合旅居。这里冬暖夏凉,空气好,水质好,这里的日子过得慢,清晨去文庙看晨光,中午在巷子里吃碗米线,下午去紫陶街看匠人做陶,傍晚在西门外吃烧豆腐,夜晚在朝阳楼看月亮。酒店杨老板说,他之所以留在建水,是因为 "这里的老房子会说话,老手艺有温度,连空气里都带着人情味"。
夕阳下,我回头望见朝阳楼的身影渐渐变得金光灿灿,城墙上的红旗在风里招展,古城的烟火气在夕阳余晖中升腾,像一幅永远画不完的画。我在这个秋冬,注定会收获满满。
2025年8月17日于建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