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之源·文明脉:黄河上游的千年回响
文/乡泽暖心@欢喜有约
黄河上游,文明滥觞,
岁月长河,闪耀光芒。
喇家遗址,历史珍藏,
官亭盆地,故事悠长。
黄河,这位中华民族的母亲,自巴颜喀拉山巅启程,一路奔涌,以磅礴之势勾勒出华夏大地的壮丽轮廓,更用她那甘甜的乳汁,滋养出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在她蜿蜒的身躯上游,甘青交界的官亭盆地,宛如一颗被岁月精心雕琢的明珠,在历史的洪流中熠熠生辉,静静诉说着从远古延续至今的动人故事,见证着中华文明一路走来的坚实步履。
喇家:史前文明的破晓曙光
在黄河上游的河谷地带,喇家史前文化遗址宛如一位沉睡千年的巨人,默默守护着这片土地最古老的记忆。这里,曾是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相继绽放光芒的城邦古国,距今约四千年至五千年的漫长时光,为它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厚重的历史面纱。1999年,考古学家们的到来,如同为这位巨人敲响了苏醒的晨钟,一场远古时期突如其来的地震与洪水,虽带来了灾难,却也意外地将当时繁荣的聚落完整地封存起来,使其成为了东方的“庞贝古城”,那些被岁月尘封的遗迹与遗物,就此成为我们开启远古文明大门的珍贵钥匙。
2002年,一个震惊世界的发现让喇家遗址声名远扬——“世界第一碗面”重见天日。在齐家文化的篮纹红陶碗下,那卷曲缠绕的小米面条,历经数千年的岁月侵蚀,依然保持着清晰的轮廓。这碗跨越时空的面条,不仅将世界面条的历史向前推进了2000余年,更让我们得以一窥远古先民们的饮食智慧,仿佛看到了他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生火做饭的生活场景。
而3号房址中,那一幕母亲跪抱孩子、仰望苍天的画面,更是将永恒的母爱定格在了历史的长河中。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母亲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为孩子筑起了一道生命的防线,这份跨越时空的母爱,如同一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岁月的阴霾,深深触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灵,成为喇家遗址最温情、最动人的文化符号。
作为玉石之路的重要节点,喇家遗址出土的玉器温润细腻、工艺精湛,石磬音色悠扬、清脆悦耳,它们不仅展示了史前先民们高超的手工技艺,更见证了当时此地与周边地区频繁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喇家文化,就像一颗璀璨的明星,在黄河文化的星空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为我们探寻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线索,照亮了我们回溯历史的道路。
长河忆梦:文明的传承与交融
自西汉至清代,悠悠岁月长河中,黄河上游始终屹立在历史舞台的中央,熠熠生辉,成为中原汉族与西部少数民族交流融合的核心地带,岁月在这里遗落了无数珍贵的文化瑰宝,每一件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西汉建元三年,张骞肩负使命,踏上了出使西域的征程,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黄河上游顺势成为了这条商贸与文化传播通道上的关键枢纽。一时间,中原的丝绸如绚丽的云霞,瓷器似精美的艺术品,茶叶若散发着清香的珍宝,沿着河西走廊源源不断地向西而去;西域的良马身姿矫健,香料香气馥郁,珠宝璀璨夺目,顺着古道浩浩荡荡地涌入中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绘制出一幅五彩斑斓、绚丽多姿的文明画卷。
大业五年,隋炀帝御驾西巡,抵达青海西平。他在此陈兵讲武,尽显威严,举办贸易会盟,促进交流。这场盛会,让黄河上游的国际交流氛围愈发浓厚,成为中原与西域沟通的重要契机 ,彰显了中原王朝的影响力。
唐朝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怀着促进汉藏友好的使命,沿着唐蕃古道,穿越黄河上游,远嫁吐蕃。她带去的不仅是大量的物资,更是中原地区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和丰富的文化典籍。这些宝贵的财富,如同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吐蕃的土地上生根发芽,为吐蕃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也为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交往谱写了一曲千古传颂的佳话。此后,丹阳公主等唐朝公主也相继踏上和亲之路,她们的身影成为了黄河上游地区民族交融的美丽注脚,进一步巩固了中原与边疆地区的联系,让民族情谊的纽带愈发牢固。
临津古渡,这位沉默而忠诚的历史见证者,静静矗立在黄河岸边。它目睹了无数商旅驼队的匆匆脚步,见证了大军征伐的金戈铁马,历经岁月沧桑,却始终坚守。它既是物资流转的重要枢纽,让南来北往的货物在这里汇聚、分散;更是文化交融的无形桥梁,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交流、传播,绽放出多元共生的光彩。
明长城,这条蜿蜒在黄河上游地区的巨龙,横亘于大地之上,划分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界限。然而,它并没有成为民族之间的隔阂,反而成为了交流与融合的纽带。长城沿线的互市贸易,让汉族的布匹、铁器与少数民族的皮毛、牲畜得以交换,人们在交易中互通有无,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关公信俗的广泛传播,更是让“忠义”的精神深入人心,成为凝聚各族人民心灵的文化符号,让不同民族在共同的信仰中找到了情感的共鸣。
唐蕃古道上的马蹄声,奏响了民族交流的旋律;茶马互市中的吆喝声,交织成经济繁荣的乐章。茶叶与马匹的交换,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发展,更孕育出了独特而迷人的茶马文化。这种文化,融合了汉族、藏族、回族等多个民族的智慧与风情,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为民族之间的依存与团结增添了坚实的基石。
民俗长卷:民族融合的文化瑰宝
官亭盆地,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聚居着土族、汉族、回族、藏族、撒拉族、东乡族、保安族等多个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相互交流、彼此影响,共同孕育出了独特而深厚的民俗文化,宛如一幅绚丽多彩的长卷,在历史的天空中徐徐展开。
土族的“纳顿”节,是一场盛大而欢乐的狂欢庆典。从农历七月十二开始,一直持续到九月十五,近两个月的时间里,整个盆地都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氛围中。土族儿女们身着盛装,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跳起欢快的会手舞、神秘的面具舞,表演生动有趣的“庄稼其”“杀虎将”戏剧。他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祭祀天地神灵,感恩大自然的馈赠,重现土族的历史与生活,也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搭建了一座欢乐的桥梁,让不同民族的人们在这里欢聚一堂,共享节日的快乐。
土族婚礼歌,如同一首首深情的诗篇,贯穿于土族婚礼的每一个环节。从提亲时的羞涩与期待,到定亲时的喜悦与承诺,再到娶亲时的热闹与庄重,每一段旋律、每一句歌词,都承载着土族的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和道德准则。它是土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承,将土族的文化基因融入到每一个土族人的血脉之中。
在官亭盆地,多元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一道道独特而迷人的景观。民间艺术领域,汉族的剪纸以其细腻的线条、精美的图案,展现出生活的美好;藏族的唐卡以其绚丽的色彩、神秘的宗教内涵,传递着信仰的力量,两者相互交融,绽放出别样的艺术魅力。建筑风格上,汉族的四合院布局规整、温馨舒适,土族、藏族的特色装饰如精美的门窗雕花、独特的屋顶造型等,为其增添了浓郁的民族风情,共同构成了一幅幅和谐而美丽的建筑画卷。饮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汉族的面食种类繁多、口味各异,回族的手抓羊肉肉质鲜嫩、香气扑鼻,藏族的酥油茶醇厚香浓、温暖人心,各民族的美食在这里汇聚,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让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各民族的服饰在色彩的搭配、图案的设计、款式的选择上,也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走在盆地的大街小巷,仿佛置身于一个绚丽多彩的服饰博物馆。
这些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民族和谐共生的生动体现。它们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连接各民族情感的坚固纽带,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价值,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和谐家园:多民族共生的美好篇章
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官亭盆地成为了多民族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宛如一首优美的交响曲,各民族在这里奏响了和谐共处、共同发展的动人乐章。
经济的舞台上,各民族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携手共绘繁荣的画卷。汉族凭借着先进的农业技术,在土地上辛勤耕耘,让肥沃的土地绽放出丰收的希望;土族擅长畜牧业,他们精心饲养的牛羊膘肥体壮,为当地提供了丰富的肉、奶等畜产品,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回族善于经商,他们活跃在各地的集市和贸易场所,敏锐的商业眼光和勤劳的双手,促进了商品的流通和经济的繁荣,让盆地的经济充满活力;藏族的藏毯制作工艺精湛,每一块藏毯都编织着民族的文化与智慧;撒拉族的手工刺绣细腻精美,一针一线都倾注着对生活的热爱;东乡族的皮毛加工独具特色,将原始的皮毛转化为精美的制品;保安族的刀具制作工艺高超,打造出的刀具锋利耐用,闻名遐迩。各民族之间通过互通有无、合作共赢,实现了经济的共同发展和繁荣,让这片土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文化习俗的花园里,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欣赏,共同浇灌出绚烂的花朵。汉族的春节,张灯结彩,充满了喜庆与团圆的氛围;回族的开斋节,庄重肃穆,彰显着信仰的力量;藏族的藏历新年,热闹非凡,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各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不仅是各民族自身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成为了大家共同欢乐的时刻,不同民族的人们相互参与、共同庆祝,在欢乐中增进了对彼此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文化艺术的领域,土族的纳顿节、藏族的锅庄舞、回族的“花儿”等文化艺术形式,如同璀璨的明星,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在本民族中代代传承,也受到了其他民族的喜爱和欣赏,成为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让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在社会生活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互帮互助、亲如一家。无论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还是面对自然灾害等重大挑战时,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携手共进。当哪家的庄稼遇到了病虫害,邻里们会纷纷前来帮忙防治;当遭遇洪水、地震等灾害时,各民族更是齐心协力,共同抗灾救灾,重建家园。这种团结互助的精神,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让社会更加和谐稳定,让家园更加温暖美好。
黄河上游官亭盆地的多民族交融发展,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生动写照,是和谐共生的典范。在这里,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爱与希望的和谐家园。这种和谐共生的民族关系,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也为全国其他地区的民族关系发展树立了光辉的榜样,让我们看到了民族团结的力量和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
红色薪火:与主席心连心的精神传承
黄河上游的土地,不仅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还烙印着红色革命的光辉印记。毛主席与当地人民心连心的故事,如同璀璨的星辰,在这片土地上闪耀着永恒的光芒,成为激励人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1941年,青海籍共产党员寇从善,带着毛主席的嘱托和期望,毅然回到家乡。他如同一位勇敢的播火者,带领着土族青年吕克勤、吕克明等,在这片土地上建立起地下联络网,点燃了青海最早的革命火种。他们在黑暗中摸索前行,为了心中的信仰和理想,不惧艰难险阻,为革命事业默默奉献,赋予了官亭“青海红色之源”的独特地位,让革命的曙光在这里悄然升起。
1955年,官亭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发展经验得到了毛主席的重要批示,这一荣誉如同春风,吹遍了官亭的每一个角落,让这个民族地区的合作社成为了全国的典范。村书记秦德信、社长吕文德凭借着卓越的领导才能和辛勤的付出,先后荣获全国劳模称号,受到毛泽东、刘少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他们的事迹激励着无数人,让官亭人民感受到了党中央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关怀,也让官亭成为了民族地区发展的一面旗帜。1957年,土族青年鲍成荣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参加全国第三届青年团代表大会。在大会上,他满怀激动地发言:“党让咱少数民族娃有了话语权,咱更要为国家出力!”这句质朴而坚定的话语,道出了少数民族青年对党的感恩之情和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决心,也展现了官亭人民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1949年,王震将军率领部队,犹如一把利剑,经临津古渡解放官亭,为青海的解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场战役的胜利,让官亭人民迎来了新生,摆脱了压迫和苦难,从此踏上了幸福生活的新征程。后来,官亭的四棵优质核桃木,带着官亭人民对毛主席的深深敬意和无限思念,被选用于毛主席纪念堂的建设。华国锋同志题写的证书,至今保存在县档案馆,成为了官亭人民与主席深厚情谊的珍贵见证,也让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1967年,官亭灌区“红旗渠”建成,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如同一条生命之河,滋润着官亭的土地。它是官亭人民艰苦奋斗、战天斗地的精神象征,让干旱的土地变成了“青海江南”,创造了农业发展的奇迹。同期,国家从内地选派大学生支援当地民族教育,这些大学生们带着知识和热情,来到官亭,为民族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社会的进步,让官亭的孩子们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拥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如今,革命的硝烟早已散去,但毛主席与黄河上游地区人民心连心的红色革命精神,却如同永不熄灭的火炬,永远在人们的心中熊熊燃烧。这种精神,是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是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是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革命意志。它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努力拼搏,让黄河上游这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让中华文明的长河,永远奔腾不息,流向更加辉煌的未来。
作者简介
文/欢喜有约,原名:赵登岳。青海乐都人。出生于80年代。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建造师、工程咨询师。曾在《河湟》、《柳湾》《税务学习》等文学杂志发表过作品,作歌词《纳顿之光·黄河谣》、《世界第一碗》、《梦飞扬》等。系乐都区作协会员,《都市头条》“欢喜有约”专栏。
文/乡泽暖心,原名:张正兴。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乡村发展协会专家,青海师范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实务导师,青海省税务学会副秘书长,企业法律顾问,经济师。发表散文在《河湟》杂志文章《土族儿女,笑靥如花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