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物的破局与坚守
一一观《长安的荔枝》有感
作者/彭余中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曾经,这诗句在我眼中不过是对封建统治者骄奢生活的简单勾勒。但看过电影《长安的荔枝》后,这句诗背后那惊心动魄的故事,如潮水般向我涌来,让我对历史、人性、奋斗有了全新的感悟。
故事的主角李善德,是长安城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九品小吏。半生勤恳,只为给家人撑起一片安稳天地,却在阴差阳错间被推上了“荔枝使”的位置,要在贵妃诞辰前,将岭南的新鲜荔枝运至五千多里外的长安。这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恰似命运无情抛下的巨大难题,压得他几近窒息。
李善德踏上了充满荆棘的征程。一路上,大自然的险阻如影随形。春日秦岭的雨,让山路泥泞不堪,他一次次摔倒,草鞋磨穿,脚底渗血;湘江上的风暴,险些让装满荔枝试验品的船葬身水底,他在船舱中吐得昏天黑地。荔枝保鲜更是难题,一次次的试验,换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盐洗荔枝,果皮半日发乌;竹筒密封,荔枝软烂发酸;快马加鞭,荔枝色香尽失。随从的丧气话,旁人的冷嘲热讽,如冰冷的箭镞,一次次刺痛他的心。可他心中有团火,始终未曾熄灭,那就是“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这份对“距离”的执着,支撑着他在绝境中不断探寻。他在岭南结识了善良勇敢的峒女阿僮,教会他分辨荔枝“七分熟”的最佳采摘期;商人苏谅则在资金与车马方面为他提供助力。众人齐心协力,终于摸索出了完整的转运方案:连枝带叶采摘、盐水瓮保鲜、竹箨防震,再配合“十里一驿、快马接力”的运输网络。为了验证方案可行,李善德亲赴险途,优化路线,甚至在山洪暴发时,不惜用身体护住装荔枝的瓮,与时间展开生死较量。
然而,比自然险阻更可怕的,是官场的黑暗与倾轧。户部拖延拨款,兵部扣下驿马,地方官阳奉阴违。李善德在这权力的漩涡中,四处碰壁,数次濒临崩溃。但对家人的牵挂,对责任的担当,让他凭借智慧一次次化解危机:以“荔枝贡税”说服地方官,用“沿途设牧监补马”打动兵部。当第一筐鲜红如初的荔枝送入长安时,李善德的内心,没有想象中的喜悦,只有无尽的沉重。他看到的,是累死在驿道上的随从、倒毙的马匹、被洪水卷走的船工,是无数底层百姓的悲惨命运。这场成功,代价太过沉重,愧疚感如影随形,让他在众人的夸赞中如坐针毡。
李善德的经历,不正是无数普通人在生活中奋斗的缩影吗?我们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背负着梦想与责任前行,或大或小的难题,就像李善德要面对的荔枝转运任务,看似无法攻克。但只要心怀信念,勇往直前,就像李善德一次次在失败后重新站起,不断调整方法,最终也能跨越重重障碍,抵达成功的彼岸。
电影结尾,白发苍苍的李善德策马狂奔在长安朱雀大街,身后是如血的木棉花,马蹄声中,有对家人的承诺,更有对人生的感悟。这画面,深深烙印在我的心底,让我明白,无论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难题,都要像李善德一样,坚定信念,坚守本心,为了心中的目标全力以赴。哪怕最终失败,那一路的拼搏与奋斗,也将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