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黄土的"新闻白杨"—记西北政法大学教授邢小俊(两篇)
文/王博(西安)
他是关中平原走出的"新闻白杨",从华商明星记者到高校教授,邢小俊的人生始终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三次跨越职业界碑,二十五年深耕新闻与教育领域,他用笔尖的温度丈量社会深度,以学者的担当拓展思想边界。
记录者的温度
在华商报社的十年间,邢小俊的"新闻三棱镜"始终聚焦时代切面。当"农民工"称谓还带着偏见,他耗时半年采写的《新市民纪事》用23个剖面展现流动人口的生存图景,报道推动西安出台《新市民服务条例》。这种"用脚底板跑新闻"的执着,让他从明星记者成长为集团中流砥柱。任《现代保健报》社长期间,他策划的"百名医生走基层"系列报道,更让健康科普深入田间地头。
耕耘者的韧劲
转战西安报业集团,他身兼品牌中心主任与《现代保健报》总编等五职,主导的融媒体改革使报业集团新媒体矩阵用户量突破300万。同事们记得他熬红的双眼:"每个深夜改稿,笔尖都滴着墨香,却总能准时在晨会上抛出金点子。"这份韧劲,让他在职业生涯的"深水区"不断破局。
传灯者的坚守
2019年被引进西北政法大学后,他创办的"边地写作实验室"已成为学术高地。学生们难忘他带他们到陕南写生的场景:"邢教授蹲在麦地里讲课,告诉我们‘好文字要像麦穗一样,低头是为了扎根’。"从记者到教授,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他对"记录中国"使命的坚守。
如今的邢小俊,讲台上谈笑风生,笔耕中本色依旧。这株"新闻白杨"的年轮里,刻满一个时代记录者的铮铮风骨。
《在泥土中扎根,于时代中闪光——评邢小俊的文化坚守与精神生长》
文/王博(西安)
每当谈论起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图谱,邢小俊这个名字总要被慎重地提起。这位从关中平原走出的新闻人、作家、学者,用二十五年的躬身实践,在土地与文明之间搭建起一座精神的桥梁。当我们剖解他的人生轨迹与创作脉络时,会发现这是一个将时代命题融入生命肌理的典型范例。
三个职业阶段的跨越,恰似三重境界的升华:在华商报社,他像精密的探测器,用新闻的理性解剖社会病症;在西安晚报,他化作有力的推进器,以传媒人的智慧参与城市文化建构;执教西北政法大学后,他又成为思想的火炬手,在学术殿堂传递文明的薪火。这种从实践到理论的螺旋上升,印证着中国知识分子"知行合一"的古老传统。他主持的"新市民"报道不是冰冷的新闻产品,而是一把重塑社会认知的手术刀,将边缘群体的生存境遇纳入公共视野,这种人文关怀正是当代中国传媒最稀缺的品质。
文学创作始终是邢小俊精神世界的重要维度。《逃脱的麦子》等作品不是书斋里的沉思录,而是带着泥土气息的生命密码。当多数作家在都市幻象中迷航时,他固执地在麦田里安放自己的写作标高。那些关于土地的记忆,既是个人情感的寄托,更是对城市化进程中集体乡愁的回应。他笔下的关中平原不是地理概念,而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腹地,这里的每一粒麦穗都承载着文明传承的隐性基因。
更难能可贵的是,邢小俊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了美妙的平衡点。为陈忠实灵前叩首的仪式,与让礼村文化广场的兴建,看似矛盾的行为背后,是同一文化基因的不同表达方式。这种既守护传统又开拓创新的姿态,正是转型期中国最需要的精神镜像。他像不倦的摆渡人,时而向历史借取智慧,时而为时代创造新的维度。
在这个价值多元的时代,邢小俊证明了专注与持久的力量。他就像一棵白杨,把根须深深扎进现实的土壤,让思想的枝干向着理想的高度生长。这种生长不是独善其身的自我圆满,而是通过新闻影响舆论,借助作品启迪人心,依托教育培育新人。他的人生轨迹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影响力,最终都源于对土地的深情凝视与对时代的真诚回应。
当我们谈论邢小俊时,其实是在讨论中国知识分子的可能性样本。他让我们看到,在专业深耕与人文关怀之间,在传统守护与现代创新之间,存在着广阔的实践空间。这种既脚踏实地又仰望星空的生命状态,或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坐标。
邢小俊,祖籍陕西耀县, 新闻学博士,西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艺术学院)教授、硕导。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第三届、第四届理事,西安市作协副主席。陕西省委“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科和文艺领域领军人才,陕西省“六个一批”人才,西安市委首届“西安之星”,西安市高层次人才领军人才,陕西省第一批、第二批“百优”中青年作家艺术家资助计划人才。西安市第十五届政协委员,陕西省青联九届常委。
出版《走向光明》《国家战略》等十五部,引起全国反响。作品两次获全国徐迟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柳青文学奖。作品多次获国家出版基金、中国作协重点扶持、国家丝路书香翻译工程、陕西省重大文化精品工程等,被翻译为俄、英、法、西班牙语。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