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咸阳有条抗战路
文/张秉良
从未来过咸阳的远方朋友,今年纪念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根据志书资料,我给您讲讲咸阳市抗战路的缘起往事,说说这条路起根发苗的故事,也谈一些我的感想。
抗战路是条重要的道路,它的名称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纪念意义。走出咸阳火车站往南一望,左右两侧高楼大厦排列比肩,五光十色的商店鳞次栉比,两行顶天立地的法桐大树之间,车辆行人川流不息,这就是繁华兴旺的抗战路。
咸阳火车站未建之前,周围是荒郊野外,是一片枯冢累累的乱葬坟地,也是旧政权处决死囚的刑场。这儿人迹罕至,白天荒凉跑野兔,黑夜阴森鬼狼嚎。在这里,上世纪1936年1月建起了陇海铁路咸阳火车站。该站南通渭河千年古渡,车站与渡口来来往往的物资和旅人络绎不绝。大小车辆的车轮日夜碾压,来往行人的脚步天天踩踏,逐渐形成了一条南北土路。
这条土路坑坑洼洼,很难行走。常见运货的手推车栽翻,弄得车损人伤,货物撒地。火车站脚夫(装卸工)中领班人称"李大个",他对同伙们说:"这路太难走了!咱们不能睁眼看着不管,歇工闲着时,大家动动手,花几天时间,把这不成样的土路拾掇拾掇。从两旁取土留出排水沟,把路中间垫土加高弄平整,修成龟背形土路。咱当吃甘蔗,一节一节啃,一段一段修。"他的号召得到同伙们赞同,说干就干,几十把铁锨一齐挥动,场面热火朝天。头一天修了十来丈长一截路。
第二天下午继续来干,奇怪呀!他们昨天修好的那段路,照样向南在延长!正忙的天兵天将中走出一位干部,热情地迎向带领工人的李大个,自我介绍道:"昨天有战士发现你们修路,今天首长派我们工兵连来支援。咱们不分彼此,军民掺合同干!" 西安事变之后,红军主力部队进驻西安外围,其中红二军徐海东部,(1 9 3 6年1 2月16至次年2月)驻扎在咸阳县城文庙中,离火车站不远。军民融合力量大,上百把镐锹铁锨此起彼落,似急雨猛下。加油呐喊声不断发力,如波涛连绵不绝。一条不足一华里的土公路,当天就完工了。这条路留下了红军的脚印,浸透了红军的汗水,凝聚着红军的精神,蕴含着红色基因。这支红军部队,后来奉命撤至紧邻咸阳县城的泾阳县云阳镇。离开咸阳县城前,经中共咸阳地下党组织发动,一批热血青年志愿加入这批部队,后来改编为八路军。誓师大会后东渡黄河,奔赴抗日战场,与侵略者展开浴血搏斗。
过后看着修好的这条土路,装卸工李大个欣喜地说:"新路总得有个名字,叫作站南路嘛…直戳戳的没啥意思。" 他指着同伙中一个面貌文静的小伙子说:"你喝过几年墨水,是咱们的秀才,常看报纸,脑子灵光,思谋给咱与红军修的路,想个好名字吧!"小伙子略经思考,开口说道:"十天前发生了西安事变,最近《老百姓报》'抗战'两字特别热火,就把这路叫作抗战路咋样?"李大个点头道:"抗战路!听起来时新,说出口带劲,我看能行。"众人也齐声赞同,从此抗战路一传十.十传百地叫开了,最后得到了具政府采纳确认。
抗战路与火车站越来越繁忙,运送抗战物资的车辆越来越多,东来逃难的民众蜂拥不绝。土质路面天晴车辙干硬不平,下雨积水泥滥水滑。1 9 4 5年修路队在原路基加铺炉渣砖瓦,硬化了路面。新中国成立后,提升路面等级,改铺成沙石路面。施工队从沣河滩运来大量大块鹅卵石,需要破碎成小石子。当时没有大型碎石机械,大卵石需要人工破碎。建国初期人民群众爱国热情高涨,听说要改造抗战路,人们都愿义务劳动。一经发动,周围居民和学校师生,踊跃参与碎石劳动。每人一手拿着自家的斧头铁锤,一手握着柳条草圈,将草圈中大卵石,叮叮嘣嘣砸几下,就破碎成了指头蛋大小的铺路石子。抗战路上砸石声此起彼伏,响成一片海浪。只用了五六天,铺路碎石就砸够了。将碎石、沙子和黄土混合铺到路基上,人拉碌碡碾压平整,干硬路面以后没有车辙积水了。后来此路又升级改造,先是改成水泥路面,最后机械施工改修成了沥青路面,不怕日晒雨淋,车辆行人通过舒坦顺畅.成为正规街道。南北长420米,东西宽15米(四车道),两侧人行道各宽五.五米。上世纪八十年代,又续修了宽窄一致、长度相当的抗战南路,原抗战路改名为抗战北路。咸阳火车站是当仁不让的抗战路1号。
咸阳火车站及抗战路,在抗战时期作用十分突出。史书记载,东北军及其家属从咸阳火车站下车,经抗战路进入县城落脚。一些东北人和天津上海人,在咸阳开办工厂商店,带动了本地工商业发展,有利于支持抗战事业。曾有苏联援华军火,用十轮大卡车装载,从新疆入境,沿着西兰公路开到咸阳火车站,改由铁路火速运往抗日前线。
由于中国军民的英勇顽强抵抗,不断削弱侵略的日军。到抗战后期,日军已经势颓,战线拉大,兵力分散,无力推进。侵略者无法践踏中国内地,只得派飞机实施轰炸,妄图摧毁支持抗战的中国民族工业和交通运输线路。当时小咸阳县城也未能幸免于难,1937年10月1 3日和1941年8月31日,日机先后两次对咸阳县城狂轰滥炸,火车站及抗战路周围的酒精厂、棉花打包厂及裕农油厂,都成为日机炸毁的重点目标。裕农油厂生产军用汽油,是抗日将军杨虎城投资兴建的,被炸得最惨重,一片火海,损毁殆尽。抗战路上也落有不少炸弹,路面被炸得凹凸不平,路边的槐树杨树被炸得七倒八歪.缺株断带。解放后修路,铲除旧树,重新换栽速生景观树法桐。咸阳人民不会忘记日军侵华罪行,每年"九一八"抗战纪念日,火车站、抗战路以及全城区,都要例行鸣放防空警报,提高人民群众保卫和平生活的警惕性。
我喜爱抗战路,本世纪初退休,将家由老城区迁来抗战路上的粮苑小区(原来是军民粮食储备仓库,新库已迁往郊区),在此定居已二十多年,抗战路上留下我重重叠叠不计其数的脚印,我的心已与抗战路贴在一起。此处生活方便,繁华热闹,最大的特点是交通便利,火车站有几十条列车线路,可通达全国各地。火车站旁公交枢纽有十几条线路,可前往市区四面八方。路上的私家小汽车和出租车,从早到晚穿梭不停。这条路上各种档次的酒店旅馆十几家,品种繁多的美食餐饮店几十个,大小超市与便利店随处可见。去年在老糖酒公司旧仓库区,建起了文创街区,再现了抗战路八十年代的街景旧貌,还有烧烤火锅等美食店几十家,吸引市内外大量游客打卡观光和游乐消费。特别是双休日人流如水,摩肩接踵,市声鼎沸。八十年前抗日时期,哪能想象到今日抗战路会变成如此热闹繁荣景象?抗战路南北分布新旧居民小区九个,长住人口几万,加上川流不息的流动人口,抗战路怎能不繁华热闹?
我喜欢去火车站观看,看看来来往往旅客对咸阳火车站与抗战路的欣赏目光。每到新兵入伍之时,列队整齐、气宇轩昂的新兵胸佩大红花等待上火车,家人亲友们敲锣打鼓地欢送。他们离别家乡,由抗战路登车,奔往保家卫国的国防前哨,他们一定能发扬前辈的抗战奋斗精神,人民战士忠勇无敌,国防长城钢打铁铸。每逢新学年开学之际,一批批青年学子,从外地来咸求学,由本地出外深造,都要经行火车站抗战路,他们满怀理想、朝气蓬勃,一定能发扬先辈的抗战奋斗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科技人才蜂诵辈出,科技创新勇攀高峰。
我们小区年已七十的居民代表是我的朋友,他住在抗战路,名字居然叫作"杨抗战"。我很有兴致地问他,他与抗战路有何渊源?他说,居委会将要召开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座谈会,到时候他会详细说,先大略地告诉我。他老家在泾阳县云阳镇,19 37年8月底,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的一部,在云阳镇举行红军改编和开赴抗日前线誓师大会。当时年近三十岁,已有家庭和孩子的他爷爷杨孝祖,加入红军当了火伕随军做饭,一起东渡黄河奔向抗日前线。第一仗前首长统一要求,全体炊事班做了顿好饭。战友们吃得饱,劲头足,开局就打出了八路军的气势威风,获得大胜,那就是抗日首战平型关大捷!在后来的战役中,他爷爷给阵地战友送饭返回途中,被低空盘旋的敌机发现,遭到敌机机枪扫射,爷爷以身殉职了,幸好我军火力阵地未被敌机发现。为了怀念參加过抗日战争的爷爷,他出生后被父亲取名为"杨抗战"。早些年他家迁来咸阳,特意挑选在抗战路买房居住,其意也有怀念爷爷的意思啊!他说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军民总共伤亡三千多万人,他爷爷只是其中极平凡不显眼的一个,并不值得炫耀。作为抗战老兵的家人后代,他家受到政府和民众的尊重照顾。他当然荣幸自豪,以此自勉自励,在社区居民公益活动中尽力做些贡献,被推举为一名居民代表。
我阅读过《咸阳人民抗战纪实》一书,其中记载了三十五位抗战先锋和二十八位爱国将士的事迹。属于咸阳老县的本籍人有两位,他们都曾经由抗战路乘火车,走上抗日前线。抗战先锋徐国华,咸阳韩家湾人。1937年"七、七"事变后,去山西参加青年抗战大刀敢死队。开辟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任襄阳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1940年4月惨遭敌人杀害,被安葬于当地烈士陵园。爱国将士李文俊,咸阳北杜镇人。194 5月所属辎重团三奉命转移,途中遭遇日军包围。他冲锋陷阵,英勇杀敌,干掉两个敌人后,他壮烈牺牲。许多抗日英雄虽然牺牲了,但是更多的抗战英雄和广大人民群众,最后终于看到了日军失败投降,中国抗战胜利。
抗战路不是一条普通的路,我想象它似一块平放的历史丰碑,上面有无数爱国抗战者的脚迹。其脚迹虽然随年月消失了,但却化为金字铸入史册闪光,,后人永久不会淡忘,从而受到激励,在今日的强国复兴事业中努力奋斗。
我最近常在抗战路与周围散步思索,觉得抗战路与相连的街道,有如大树枝干有机连接,气息贯通,含意串连。抗战路分为南北两段,象征着开始阶段,东北和上海等地的四年局部抗战;再一段是持久八年的全国人民抗战历程。由东西穿插的市区主干道人民路步入抗战路,我联想到,中国"人民""抗战"奋斗十四年的艰苦卓绝历史。 从抗战路转入火车站东西的民生路,我联想到,"抗战"是为了"民生",为了中华民族在浴火中生存发展。 再从抗战路踅入通往老城区的建国路,我联想到,抗战胜利打下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最后建立了起社会主义新中国。再经过76年的发展,我们祖国终于成为雄立世界的东方大国,不再任人欺凌。
这条承载厚重历史的抗战路,一定会永放光芒。我依名设想,可以因地制宜,根据《咸阳人民抗战纪实》一书内容,在抗战路文创街区内,不妨增设"咸阳人民抗战纪念馆",采用影像声光多媒体方式,展现咸阳人民的抗战历史,让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璀璨放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后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继续努力奋斗!
2025年8月 I5日 草
张秉良(1943- )网名冰凉,陕西咸阳人,中共党员,在中小学校任教和政府机关工作各二十年,曾任区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等职。爱好文学,常在网上发表微小说、散文和诗词。获过咸阳市文学大赛老年组二等奖、"伟大征程杯"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入围作品一等奖和"中华黄河杯"文学大赛散文金奖等。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