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塞维利亚龙达米哈斯早餐后驱车前往山城龙达(驱车大约2小时)这里是伟大的斗牛艺术的发源地。抵达后漫步龙达的大街小巷,在当地导游的带领 下参观著名的龙达天然断崖,踱步于连接新老城区的石桥,下方是万丈深渊,远处是无限美丽的风景,在此处合影留念定会让您今生难忘。之后再次前往米哈斯(驱车大约2小时)一边是清一色的白色建筑,另一边则是荡漾着金色阳光的地中海,令您心动不已。蓝天、白墙、褐色山丘,是米哈斯这座著名的阿拉伯风格旅游城镇的特色。
今天要去龙达,那个把斗牛士的勇猛和悬崖的决绝缠在一起的城。从塞哥维亚到龙达,要两小时的车程,像沿着时光的褶皱往上爬。车窗外的山越来越陡,树影在崖壁上画着歪歪扭扭的线,远处的云低得像要落在车顶。恍然明白了为什么斗牛发源于这里,连风都带着股不管不顾的烈,吹得人骨头缝里都发痒。龙达的街巷是嵌在山骨里的。石板路被脚步磨得发亮,老房子的墙皮剥落成深浅不一的黄,像老太太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当地导游说,这座城被断崖劈成两半,新城区的热闹和老城区的静,全靠那座石桥连着。果然,转过街角就撞见了那道天堑——天然断崖像被巨斧劈开的伤口,深不见底,风从崖底卷上来,带着股苍凉的劲,吹得人头发乱舞。
石桥横跨在深渊之上,石缝里钻出几丛野草,绿得惊心动魄。站在桥中央往下看,云雾在谷底翻涌,仿佛随时会漫上来把整座城吞掉。远处的山岚淡成了水墨画,近处的石栏被摩挲得温润,不知多少双手曾在这里攥紧又松开。我们举着相机合影时,影子被阳光钉在桥面上,倒像是和深渊签了份无声的契约——这样的险,这样的美,看过一次,就再也忘不掉。
离开龙达时,风里还飘着斗牛场的红。两小时后,米哈斯的白撞进眼里——整座城像被谁泼了桶牛奶,白墙在阳光下亮得晃眼,连窗棂都漆成了雪的颜色。一边是白得纯粹的房子,挤挤挨挨地趴在褐色山丘上;另一边是地中海,蓝得发绿,金红的阳光铺在海面上,站在观景台往下看,白与蓝撞在一起,竟生出些不真实的温柔,像把天空裁了块下来,铺在了人间。
这是个阿拉伯风格的小镇,街巷里的石板路曲曲折折,像条白色的丝带。家家户户的门口都摆着花盆,三角梅疯长着探过墙头,红的紫的,把白墙染出几分野趣。我们慢慢走,踩着自己的影子,听远处的浪拍礁石的声音,一下一下,把时光都泡软了。
晚餐在镇上小馆里进行,桌上烛光摇曳,安达卢西亚炖菜的浓香弥漫开来,刀叉碰撞声清脆,人们谈笑风生。窗外,暮色四合,小镇教堂的钟声传来,悠远而苍凉,一下下撞在白色的墙壁上,又缓缓地弥散开去。那钟声仿佛来自时间深处,又缓缓沉入更深的遗忘之中。
回酒店的路上,踩着月光走。石板路泛着青白的光,白墙的影子斜斜地搭在地上,像谁写了半行没写完的诗。忽然觉得,龙达的悬崖是烈的,米哈斯的白是柔的,可它们都带着种骨子里的真——该险的时候绝不藏着掖着,该柔的时候也不故作姿态。就像这旅途里的日子,有时站在深渊边,有时浸在月光里,都是好的。
原来世间的刚与柔,从来都是缠在一起的,像米哈斯的白墙缠着三角梅,像龙达的石桥连着深渊,少了哪一样,都不成风景。
作者简介:
厉莉:国家高级工程师,一直从事建筑规划设计行业数十年,热爱文学与诗歌,作品散见于多家媒体平台,擅长舞蹈,在肢体韵律中释放活力;热衷旅游,以脚步丈量世界,在行走中汲取生活灵感,涵养对生活的热忱。
广交朋友,往来不拘身份,既能与市井白丁畅谈生活烟火,亦能同学界鸿儒探讨思想深度,于多元交流中丰富人生维度。《当代文学艺术平台》主编,以专业媒体人的视角,搭建文学艺术交流桥梁,推动优质创作传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