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加《特长人才领导办公室》的建议
中央政策研究室:
在我的人生中,遇到很多有专长的人,由于多种原因没有发挥大的作用。如:
1.吕邦保,翻译孔子等书。2.王夫,采访、照象、报道。3.闫道原,周易黄历。4.赵长轩,红色收藏。5.陈书生,说快书。6.程原昆、靳三元,中医妙方。7.馮维盛,考古研究。8.邓方乐,采奇石标本观赏。9.王子英,柳椅。10.王凤山的华夏探源论。11.李洋的木雕。12.职颖发,宇宙观。13.刘荣光、陈秋芳,姓氏文化。14.苗启明,朗颂。15.卫宗荗,生物标本。杨合理,治水污。.......。
这些人潜在发展力很大,有的在体制内;有的与业务连系不大;有的以技谋生;有的文化心灵需要一定时间传播,别人接受后才能产生效益;有的没职业收入,坚持有困难;有的有职业,得不到重视,领导外行,同行疾妒;有的被排到行外和不在计划内;有的还被认为是逆类,神经不正常;有的单位经费欠缺,无力支持等。
如何把这部分人的兴趣、特长利用起来,可促进国家经济、文化、科技发展。这些有专长的人,因原有的行政单位缺乏为人民服务、调查研究之风,由保安守护外人联系不到,人员守着电脑、手机,搞点形式,只管手心内的一奌小事,不听窗外风雨声,月底领到工资就是大吉,无意应付和纳入管理。造成不回信、不接电话、虚假应付的常态,使这些社会上的特长优等人员失望。和40年前的件件有回音、听说就重视、询问、采访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有的得不到支持,使尽最后一点力,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历史上有很多成功的机会、伯乐的眼神、舒心的制度,姜子牙的钩鱼、韩信钻裤档、朱元璋的讨饭、刘邦的无懒、毛泽东的师范生、华罗庚的不足初中生、达尔文无学籍、鲁讯医生等,都做出了学的专业,在行外的特殊贡献大事,
我也曾多次为这些人写信呼吁,可成效不大。如温县政府给职颖法补3000元;郑州大学教授探望吕邦太;王凤山的包公案批复信等,可远水不解近渴!
为此,每个县需要成立一个《特长人才管理办公室》,来抓这方面工作。人员可从原单位中抽调,划拨出一部分经费,不增加现有的负担。来管理该项业务。
一个乡镇可设1~2人,一个县可设3~5人,可给经费300万元,也可从原主管单位中转发。要不然他们不舍、或想不到。给予统计、建档、不同的道义、资金、正能量的支持,助推国家发展!
提不对的,望批评据正!
社会病诊疗室:卢化南、樊红奇
2025.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