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乡 愁
作者/刘西元
审核/金玫瑰
主播/鸿雁
总编/李淑林

广州初秋的上午,阳光穿过榕树的缝隙,在地上织出晃动的光斑。老骑楼的廊柱投下斜斜的影子,比盛夏浅了半分。街边的紫荆还缀着零星粉紫,轻风拂过,带来白玉兰的清香,混着早茶铺子飘出的蒸笼气。马路上,穿短袖的行人步履轻快,蝉鸣淡了,却有鸟鸣从叶间漏下来,清清爽爽的,带着点刚睡醒的慵懒。
我坐在阳台上,翻开旧相册,指腹抚过那张泛黄的黑白照片——土坯墙边站着几个小屁孩,身后是老围楼,再后面是连绵的青山,山尖缠着白纱似的雾。
照片里的山是饶北的山,人是儿时的我们,而此刻,我在十八层高的楼里,望着广州车水马龙的大街,乡愁像杯泡了二十多年的单丛茶,浓得化不开。
离岗退养那年搬来广州,已二十三年了。是儿子、儿媳力主的。他们说城里医疗方便,超市里蔬菜水果一年四季新鲜,比老家山坳里方便得多。我拗不过他们,打包行李时,特意往包里塞了一小袋饶北的黄土,用红布包着,听父亲说过带着家乡泥土,泡点水喝下,到哪儿都不会水土不服。那时总觉得,二十多年的岁月漫长,乡愁该是会慢慢淡去的,却没料到,它像竹莆头的风水竹,根系在心底,悄悄蔓延,不知不觉就盘根错节了。
几年前,每年清明前,我总要回趟饶北。车过潮汕地界,空气里的味道就变了——潮湿的海风混着泥土腥气,路边的凤凰木举着满树火红,田埂上的野草沾着露水,连说话的腔调都带着熟悉的尾音。进了山乡,远远就看见十多年前三兄弟合力改建成的四层楼房,弟妹总在门口的等我们,见了我,老远就喊:“哥嫂回来啦!” 这时总让我想起小时候我们在自家荒屋地里摘杨桃吃的情景,我像猴子一样爬上高高的杨桃树上,摘下一个一个的青色或微黄的杨桃,往弟妹的拿着的大篮子里丢下,每丢下一个,搏得树下一片欢呼声和关照声:“哥,你要小心呀!”
儿时的记忆总跟吃有关。春天采了艾草,母亲会和着糯米粉蒸青团,青团里裹着花生沫,咬一口,艾草的清苦味混着花生的香,是春天的味道;夏天,父亲会煮了草子粄,一碗一碗地分给我们姐弟妹五人。秋天收了番薯,奶奶就坐在灶前烤番薯,火塘里的火星溅出来,映得她满脸皱纹都暖融融的,烤好的番薯剥开皮,热气腾腾,甜浆顺着手指流下,赶紧吸溜一口,烫得直跺脚也舍不得丢。
最难忘的是过年。进了腊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年。母亲和奶奶,开始忙着蒸菜粄和甜粄,爸爸则忙着宰鸡宰鸭,贴春联。除夕晚餐,全家人围坐在八仙桌前,桌上摆着白斩鸡、 鸭肉、粉片、猪脚煮红枣,蒸鲩鱼等。年饭一般五点前就开始了,这时,大家都会关上小门子,怕外人来干扰。奶奶会在鸡头向着的上位落座,待众人坐定,拿起筷子,往鸡碗里一指说道:“来,起箸吧!祝合家平安健康,发财康乐,你们学习进步!”父亲会倒一杯糯米酒,抿一口,感慨地说:“过了年,你们又长一岁了。”窗外的鞭炮声噼里啪啦响,小烟花在黑夜里炸开,像一朵朵盛开的花,照亮了每个人的笑脸。
这些记忆,在广州的日子里,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超市里的糯米粉雪白细腻,却蒸不出母亲做的青团的味道;菜市场的瓜果一年四季都有,却没有家乡瓜果的鲜甜;楼下的面包店卖着各种点心,油角、粽子的形状很标准,咬起来却少了点什么——后来才明白,少的是家乡的烟火气,是亲人围坐的热闹,是手心相贴的温度。
记得小时候的一个中秋晚上,我坐在少将第门口的青石板上,手里拿着一块爸爸自做的芋卵饼,静静地听大人们在聊天,不知不觉睡着了,待醒来时,发现月饼不见了,好歹都找不到,这时,三叔说,你的月饼被月亮吃了,我莫明其妙地问道,它在天上怎么会吃我的月饼呢?三叔说,他偷偷下来就把你的饼抢走了,你看它的嘴巴还在一动一动地在吃呢。我瞪大眼睛一看,果然发现月亮的嘴巴似乎在一动一动着。三叔还煞有介事地说,月亮还说,你聪明伶俐,饼又香甜,它才要吃你的饼呢,要是别人的送给它,它都不要呢!给三叔一说,我那幼小的心灵顿时美滋的,觉得月亮都夸我聪明,送它一块月饼也是我的荣幸。
第二天,小伙伴阿聪才告诉我说:你昨晚那块月饼就是给你三叔吃掉的,他骗你是给月亮偷吃的。从此我对三叔的话另有看法了,甚至对大人的话都不敢随便相信,以前总觉得大人的话是对的。从此后,对别人说的话也多了几分思考和警惕。
前几年回老家,发现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剩下几个老人在晒太阳,青石板上落着一层灰尘。三叔的儿子在东莞开了家小厂,把老人也接了过去,临走时,三叔抱着老屋的门框哭了,说:“住了一辈子的地方,走了,心空落落的。”我站在旁边,看着他佝偻的背影,忽然懂了,乡愁不是某样具体的东西,不是艾草的香,也不是烤番薯的甜,而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是那些慢慢老去、渐渐离开的人。
今年暑假回乡,带了几本《东作楼村史》的纸质样本回去,分发给编辑部常务编委。这村史是去年春节回去时,开始组织编辑的,本人自告奋勇担任总编,召集包括村委主任,基金会理事长等六人开了一场筹备会,着手开始收集资料,编辑。全书约15万字,收集世系族谱,村大事记,村名人秩事,史料,照片,大中专学生简历,还收录了石井的名人秩事,以文字将历史真实记录下来,留于后世。这也是我这已八十岁的游子,为乡亲贡献一点微薄之力吧。有道是:官运一时兴,诗书万世长。又有曰:钱物难留久,史料流源长。
广州的日子很安稳。儿子、儿媳孝顺,孙子、孙女活泼可爱,前二年儿子的家庭还被评为广市十个最美家庭之一。
傍晚的珠江边,晚风习习,看游船划过水面,留下一道长长的波痕。在广州的四、五十个《饶北老顽童》群友也不时有互动,打牌,打麻将,逛公园,游珠江,唱K,跳舞,结伴旅游,有时也吟诗作对,或来个家乡话斗圩、聊天。可总有些时候,比如闻到白玉兰的香气,看到天边的晚霞,或者吃到一口有点像家乡味道的菜,乡愁就会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漫过心湖,荡起一圈圈涟漪。
那天整理旧物,从衣橱里翻出那小袋饶北的黄土,红布已经褪色,土块却还是坚硬的。我捻起一点土,放在手心,土粒粗糙,带着淡淡的腥气,像儿时在田埂上奔跑时,脚心沾着的泥土。忽然想起父亲说的话,带着家乡土,到哪儿都不会水土不服。原来,他早知道,人这一辈子,走得再远,根也在故土里扎着,那些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就是乡愁的根。
早秋的晚上,我望着窗外的天空,只见一轮圆月当空,冷冷的银光倾泻下来,清辉铺满大地,但我总觉得月光没有故乡的明亮,故乡的天空还会布满着一闪一闪的星星,在这里几乎看不到星星,据那些专家说,是光污染和大气污染的原因吧!远处的白云山若隐若现,好像饶北的山峦。原来,乡愁不是因为距离远了,而是因为心里的牵挂多了。只要那份牵挂还在,无论身在何处,故乡就永远在你心里,暖暖的,像灶膛里的火,像井水里的凉,像亲人的笑,从未离开。原来乡愁是种在心里的根,乡愁是刻在骨子里的梦!
想着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父老乡亲,故乡儿时的记忆,无奈之中,我只好套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一首《七绝》,以寄乡愁。
千里家乡一水间,中途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珠江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2025年8月12日作于广州

读《乡愁》后感
詹庆练
早上打开刘院长写的散文《乡愁》,心中仿佛被一阵暖流轻轻触动。那字里行间的情真意切,像一条蜿蜒的河流,由远及近,缓缓流淌着您的人生故事——从孩提时的天真烂漫,到如今历经世事的沉静深思;从青山绿水的乡村原野,到车水马龙的大都市街巷,如同一幅色彩浓郁的人生画卷,缓缓在眼前铺展。
刘院长将童年受“善意欺骗”的苦笑与无忧娓娓道来,也写下了成长中渐渐萌发的独立思考。那份由单纯相信人性本善,到逐渐学会用理解与宽容去看待人性的转变,让“乡愁”多了一层沉甸甸的哲思。
原来,乡愁不仅是心头的一缕惦念,它可以是一件实物——那把旧钥匙、那片泛黄的黑白照片;它也可以是一种观念——对生活方式的执着与眷恋;更可以是一种血脉里流淌的传统价值——家风、礼数、与那份不肯丢弃的厚道与真诚。
我尤其被刘院长笔下的那个细节所打动——离开家乡时,从出生地带走的一包黄土。那一包土,分量不重,却承载着全部的乡情与根脉。它不仅仅是土壤的颗粒,更是心灵的归依,是无论漂泊何处都牵引着人心的坐标。
我们都在这颗星球的土地上生活着,故土便是滋养我们生命的沃土。它见证了我们的笑与泪,塑造了我们的性情与灵魂。无论身在何方,那份属于家乡的味道、声音与气息,都会在心底悄悄盛开,化作一盏温暖的灯,照亮归途。
2025-08-13

《读〈乡愁〉有感:岁月流转,乡情难忘》
读完刘西元先生的《乡愁》,我的内心仿佛被一股温暖而又略带忧伤的情感所填满。这篇文章就像一幅细腻的画卷,缓缓展开,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思念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文章开篇,作者描绘了广州初秋的景象,阳光、骑楼、紫荆、茶香,看似惬意的画面却为乡愁的引出埋下了伏笔。当作者翻开旧相册,看到饶北老家的照片时,那浓浓的乡愁便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乡愁像杯泡了二十多年的单丛茶,浓得化不开”,这个比喻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多年来对故乡的思念之深。
作者回忆起离岗退养后搬到广州的日子,本以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乡愁会慢慢淡去,然而它却像竹子的根系一样,在心底悄悄蔓延。那些与故乡相关的记忆,如同璀璨的繁星,在作者的脑海中闪烁。清明回乡时,故乡熟悉的气息、亲人的呼唤,让作者仿佛回到了童年。儿时与弟妹一起摘杨桃、品尝母亲做的青团、享受过年时的热闹场景,这些记忆充满了温暖和欢乐,也让作者在广州的日子里常常回味。
在广州,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作者却始终觉得缺少了家乡的烟火气和亲人围坐的温暖。超市里的食物再精美,也比不上家乡瓜果的鲜甜;楼下面包店的点心再标准,也少了那份家乡的味道。这让我深刻地感受到,故乡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概念,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我们心灵的归宿。
文中还讲述了作者小时候被三叔骗吃月饼的趣事,这不仅为文章增添了一份童趣,也让作者对大人的话有了新的认识,学会了思考和警惕。而前几年回老家,看到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曾经热闹的村庄变得冷清,作者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乡愁的含义。乡愁不是某样具体的东西,而是那些再也回不去的时光,是那些慢慢老去、渐渐离开的人。
作者在八十岁高龄时,还为家乡的村史编辑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体现了他对故乡深深的热爱和责任感。他希望通过文字将故乡的历史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后人能够了解和铭记。这种对故乡的深情厚谊,让人动容。
最后,作者望着窗外的天空,感慨月光没有故乡的明亮,乡愁如影随形。他套用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作了一首《七绝》,以寄乡愁,“春风又绿珠江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短短两句诗,道尽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归乡的心情。
读完《乡愁》,我不禁想起了自己的故乡。无论我们走得多远,离开多久,故乡永远是我们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那些与故乡相关的记忆,是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乡愁,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情感,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始终保持着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情感,记住故乡的模样,记住那些温暖的瞬间,让乡愁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出品人简介
李淑林,网名阳光,注册志愿者,仁义寿乡民星榜样.最美家庭,眉山市助人为乐最美家庭,名篇.金榜头条总编导师,文学艺术网、文学名人堂等十大平台总编。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东坡诗词学会会员、理事,仁寿作协、诗词学会会员。年年被名篇评为文学领军人物和年度功勋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