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六石光银》的解读与赏析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5日
马学林先生以十首同名诗词,为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树起一座气势磅礴的文学丰碑。十首诗词如十面棱镜,折射出同一位治沙英雄不同维度的精神光谱。从七律的雄浑庄严,到五律的精悍凝练,再到四首词牌的婉转跌宕——诗人以多种文体反复叩击同一个伟大灵魂,构筑起一座立体多维的精神殿堂。
马学林十首同名诗词,从不同角度聚焦七一勋章获得者石光银的治沙伟业。马学林以律诗之工整、词牌之婉转,在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律动里,谱写了一曲献给荒漠播绿人的壮阔赞歌。字字句句间,流动着对石光银四十年如一日搏击风沙、染绿荒漠的深沉礼赞。诗人以“青丝化雪”、“碧血凝林”的悲壮意象,勾勒出一位当代愚公的伟岸剪影,更在勋章光芒的辉映中,映照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宝贵的精神图腾。
一、英雄塑像——治沙史诗的立体铭刻
1. 石光银的形象,在诗人的反复摹写中层层丰厚。那“四秩青丝成白发,一生碧血化林烟”的漫长坚守,如刻刀在时光碑石上镌下第一道深痕。诗人以“青丝”与“白发”的强烈对照,丈量出四十年光阴的重量;复以“碧血”浇灌“林烟”的奇特意象,将血肉生命与自然新绿熔铸一体——个体生命史由此融入生态奇迹史。
2. 三代锄犁书壮史”一句更将镜头拉远,揭示出石光银事业的代际传递。三代人前赴后继的锄犁轨迹,如同在荒漠上书写一部厚重的史诗。诗人以“书壮史”的主动姿态,赋予平凡劳作以神圣意义。这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愚公精神,在“千畴绿水已安琪”的惊人嬗变中获得了终极回响——昔日狂沙肆虐之地,竟化为草木葱茏的安琪之乡。
3.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诗人对石光银“赤手搏沙”的反复歌咏:“铁肩抬日月,赤手锁沙川”、“苍生赤手忙”、“铁骨战荒狞”。这些诗句剥离了现代机械的武装,凸显人类以原始血肉之躯对抗自然的悲壮。然而正是这双“赤手”,竟能“锁沙川”、“缚黄龙”——动词“锁”、“缚”的千钧之力,宣告了人的意志对自然暴虐的最终征服。
二、征途如铁——缚住苍龙的意象交响
1. 组诗中,“缚黄龙”、“锁地黄”、“战沙狂”等意象反复奏鸣,汇成人与自然搏斗的雄浑交响。诗人赋予肆虐沙魔以“虎豹风威”、“鬼魔”、“风虐沙魔”等凶兽形象,石光银的治沙伟业便成为一场降妖伏魔的现代神话:“风虐终垂首”、“风虐收魔爪”、“风虐沙魔终俯首”——“垂首”、“收爪”、“俯首”三词递进,勾勒出沙魔节节败退的屈辱姿态。
2. 在征服荒沙的意象群旁,蓬勃生长的绿色意象如春潮奔涌:“千畴绿水”、“万壑松涛”、“碧波芳”、“林海卷波连”。诗人妙用“涌”字——“万壑松涛涌海苍”、“丘平涌海茫”,使静态的林带化为汹涌碧海,昔日沙丘化作浩渺绿波。这种由“黄”入“绿”的视觉革命,在“金波麦菽映旗扬”、“田畴金涌沐天光”中达到高潮——当麦浪翻涌、金光流溢,那面飘扬的旗帜便获得了最丰饶的衬底。
3. 最精妙的色彩转化,当属“汗血凝成千顷绿”与“碧血溉苗祥”。红色汗血渗入贫瘠土地,竟催生无垠新绿——自然法则在此被精神力量改写。石光银们以血肉浇灌出的绿色,成为大地上最壮丽的生命宣言。
三、勋章永耀——时代精神的光华绽放
1. 组诗中,“七一勋章”如一颗恒星,在每首诗词的结尾处闪耀:“卓越勋章光灿处”、“七一勋章辉故土”、“勋章辉故土”、“卓越耀边漠”、“七一勋章辉耀处”、“勋章灿处照边关”、“勋光永耀世飘香”。诗人以“辉”、“耀”、“灿”、“照”等一系列光华流转的动词,使勋章的荣光成为贯通全篇的精神光束。
2. 这光芒来自“丹心碧血树旌旗”的赤诚。诗人以“丹心碧血”的浓烈色彩,呼应“青丝化雪”的岁月留痕——红与白两种生命原色交织,共同染就了荒漠新绿的精神底色。当勋章的光芒照亮“故土”、“边关”、“瀚海”,石光银个人的“优秀耀蓝天”便升华为一座“矗瀚海”的集体丰碑。
3. “春风杨柳万畦田”的宁谧画面与“金波麦菽映旗扬”的丰收盛景,正是勋章光芒在大地上的具象投影。勋章所表彰的,不仅是石光银个人的“战天斗地”,更是他带领乡亲“聚众贤”所开创的“治沙奇迹史无前”。从“赤手锁沙川”的个人壮举到“缚沙岂惧路途狂”的群体远征,诗人最终在“丰碑矗瀚海”的意象中,将个体功勋熔铸为时代的精神坐标。
四、反复雕琢——成为不朽的文学符号。
1. 石光银的形象在这组诗中如一枚钻石被反复雕琢,最终凝定为不朽的文学符号。“当代愚公”的定位尤为精辟,诗人以“移山志勇坚”勾连古今,使石光银的壮举接通了民族精神的血脉。那“四秩青丝成白发”的岁月留痕,在“青丝凝雪志”的意象中更显悲怆。石光银的生命轨迹被高度象征化:“赤手锁沙川”的巨人身影下,“汗血滋贫土”的自我牺牲如大地般深沉,“碧血化林烟”的终极奉献则升华为凤凰涅槃式的壮丽。
2. 诗人精心构建了两组意象群:一组是“黄龙”、“风魔”、“沙暴”等肆虐的自然暴力,另一组则是“青丝”、“碧血”、“赤心”等血肉凝成的人类意志。两组意象在诗中激烈碰撞,最终以“风沙漫野终垂首”、“风虐沙魔终俯首”宣告了人类精神的胜利。这场漫长对抗中,最震撼的是“缚沙卌载沙川锁”的主动姿态——一个“缚”字如锁链铿锵,将石光银主动迎战风沙的勇毅定格为永恒的雕塑。
3. 石光银的治沙事业在诗中展现出宏大的时空维度。时间上,“四秩”与“三代”的艰苦接力,在“四肩霜月催苗绿”的意象中凝结为几代人的月下耕耘。空间上,“千畴绿水”与“万壑松涛”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张,“丘平涌海茫”的沧海桑田之变令人惊叹。尤其“瘠土变林连”一句,简朴如土地的语言却饱含改天换地的伟力——昔日“荒芜尽化烟”的沙地,终成“金波麦菽映旗扬”的生命沃土。
五、精神长城——永放光芒的七一勋章
1. 七一勋章在诗中放射出穿透时空的精神光芒。“卓越勋章光灿处”、“七一勋章辉故土”等句反复吟咏,使勋章成为联通天地人神的圣物。“勋光永耀世飘香”一句尤为精妙,让有形的勋章化为无形的精神芬芳,弥漫于历史长空。当“金水映旗扬”的光辉照耀在“金波麦菽”的丰收田野上,物质丰收与精神荣光完成神圣交融——这枚勋章不仅佩戴在英雄胸前,更加镌刻在无垠的绿洲之上。
2. 石光银治沙史诗的精神内核,在“丹心碧血树旌旗”的誓言中如日昭昭。诗人以“赤心凝碧血”的自我燃烧意象,揭示出支撑四十年坚守的力量源泉。这种奉献早已超越个人境界:“倾家锁地黄”的决绝背后,是“胸怀壮烈荒寒”的家国担当。当“丰碑矗瀚海”的图景展开时,石光银的生命与大地完成永恒融合——那片被驯服的沙海本身,已成为比任何石碑更雄伟的纪念碑。
3. 马学林先生这组诗词,为石光银铸造了一座比青铜更持久的文学纪念碑。十首作品如十支火把,照亮了“卌载躬耕志未移”的精神长城。勋章的光芒在诗行间流转,“优秀耀蓝天”的不仅是英雄个人,更是整个民族面对自然挑战时挺立的脊梁。当“新树永飘香”的绿洲取代了肆虐的风沙,石光银用生命书写的奇迹昭示着一个朴素的真理:人类最高贵的勋章,永远镌刻在经自己双手改造的大地上。
结语:
马学林的组诗如一部微缩史诗,在十首诗词的方寸天地间,矗立起石光银这位当代治沙愚公的丰碑。诗人以“青丝化雪染尘烟”的生命刻度、“赤手锁沙川”的悲壮搏斗、“汗血凝成千顷绿”的惊人嬗变,完成了对荒漠播绿人群像的立体塑形。
勋章的光芒辉耀边漠,更照彻我们时代的精神星空——石光银“四秩躬耕志未移”的坚守,正是民族坚韧品格的绝佳注脚。当“金波麦菽映旗扬”的丰收图景覆盖了“风沙漫野”的荒芜记忆,马学林的诗词便超越了单纯的文学赞美,成为对一种值得永世传承的生存态度的庄重加冕。石光银们以生命染绿的荒漠,终将成为我们子孙后代的永恒春天。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