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全祥初读山下英子《断舍离》之书,我深受触动,仿佛在混沌的生活迷雾中寻得了一盏明灯。书中倡导的“断舍离”理念,不只是对物品的整理,更是一种对生活与自我关系的深度反思。对于我这样一个在尘世中摸爬滚打,既怀揣着诗人的浪漫情怀,又有着作家对生活敏锐洞察的人来说,这一理念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圈子,思考如何在人际交往中做到断舍离,以获得更加纯粹、自在的生活。
生活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看似紧密,实则脆弱而繁杂。社交软件的普及,让我们轻而易举就能添加无数好友,各种社交活动也应接不暇。可静下心来想想,这些所谓的社交关系,真的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和成长吗?还是说,它们只是徒增了我们的疲惫与迷茫?就像苏轼曾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在这趟人生旅程中,我们背负着太多不必要的社交包袱,反而忘了欣赏沿途的风景。
先谈谈“断”。断,就是要果断地切断那些消耗自己的社交关系。在生活里,总有一些人,他们消极悲观,抱怨不断。与这样的人相处久了,就如同置身于一片阴霾之中,自己的情绪也会被拖入无尽的深渊。曾经,我有一位相识多年的朋友,起初我们相处融洽,可随着时间推移,我发现每次与他交流,他总是在诉说生活的不如意,对工作的不满,对他人的抱怨。一开始,我耐心倾听,试图安慰劝解,可渐渐地,我发现自己每次和他聊完天,心情都会变得异常沉重,仿佛被一层乌云笼罩。这种负面情绪的传递,让我感到疲惫不堪。后来,我逐渐减少了与他的往来。虽然心中有些不舍,但当我不再被他的负能量所影响时,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轻松。正如孔子所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我们应当远离那些散发着“恶臭”的社交关系,去靠近那些能让我们如沐春风的人。
商业往来中,也不乏需要“断”的关系,比如那些一天到晚总想着白吃白喝却不办事的人。前几年我听一个朋友讲他有一个好友是做项目的,认识了一个自称是人脉广、资源多的人。初次见面那人就热情得过分,拍着胸脯说能帮他对接几个重要的合作方,还说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什么都好说。接下来的日子里,那人以谈合作,熟悉项目为由,经常约他吃了不下十多次饭,每次都专挑高档餐厅,点起菜来也毫不含糊,席间把合作前景吹得天花乱坠,可一到具体要落实的时候,就开始找各种借口,要么说最近太忙,还得等等,要么说这事慢慢来,急不得。我朋友说有次他好友特意请那人和他提过的人吃饭,还提前说了这次绝对没问题,结果饭桌上那人只顾着喝酒吹牛,压根没提正事,那所谓的办事人也只是象征性应付几句。事后他再问进展,那人竟还埋怨说“太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转头又给他发来新的邀约吃饭信息。经过十多次折腾下来,他才明白那人根本没打算办事,只不过是找借着帮忙的由头混吃混喝。后来他就直接婉拒了那人的邀约,不再回复他的消息,虽然少了个人脉广的朋友,却省下了不少冤枉钱和时间,也少了许多被消耗的烦躁,倒落得清净。
还有一种需要断开的关系,是那些虚伪的、充满算计的社交。有些人,表面上与你称兄道弟,可背地里却打着自己的小算盘。在利益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将你抛弃,甚至不惜伤害你。我曾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本以为数年未见的同窗能畅聊往昔,重温年少情谊。起初,大家围着圆桌寒暄,说着各自的近况,倒也有几分温暖。可酒过三巡,气氛渐渐变了味。有人开始吹嘘自己的成就,有人忙着打听谁混得好、谁有权势,言语间满是功利。更让我不适的是,几个同学凑在一起,低声议论着某位没来的同学,言语间尽是嘲讽和贬低,只因为对方如今生活平平,没什么“利用价值”。那一刻,我心里像堵了块石头,曾经记忆里单纯的少年模样,早已被世俗的算计磨得模糊。这样虚伪的社交关系,如同美丽的泡沫,一触即破,只会让人心寒。我们要学会辨别真假,果断地断开与这类人的联系,不要让自己陷入虚假的情感纠葛之中。
再说说“舍”。舍,意味着舍弃不必要的社交负担。过度依赖他人的关系,便是其中之一。在生活中,适度的依赖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但过度依赖则会成为一种负担,不仅会让对方感到压力,也会让自己失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十年前有个朋友,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小事就向别人求助,久而久之,大家都对他避之不及。他过度依赖他人,不仅没有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反而让自己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我们要学会独立,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少对他人的过度依赖,这样才能在社交关系中保持平衡,不被关系所束缚。
互相伤害的关系,也应该勇敢地舍弃。有些关系,从一开始就充满了矛盾和冲突,双方在不断的争吵和伤害中消耗着彼此的感情。我也曾听过一对夫妻,他们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闹,彼此之间充满了怨恨和不满。这样的关系,不仅没有给他们带来幸福,反而让他们身心俱疲。与其在这样的关系中痛苦挣扎,不如勇敢地放手,去寻找真正能让自己幸福的人。生活已经如此艰难,我们不应再让自己陷入互相伤害的关系中,要学会及时止损。
另外,我们还应舍弃无效的期待。在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对他人抱有期待,希望对方能满足自己的某些需求或期望。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我们不能强求别人按照自己的期待去行事。当我们的期待得不到满足时,往往会感到失望和沮丧。我曾经期待一位朋友能和我一起参加一个商务讲座,可他因为临时有事无法赴约。那一刻,我感到非常失望,甚至对他产生了不满。后来我反思自己,发现是我对他的期待过高,没有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学会舍弃这些无效的期待,理性地看待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减少不必要的烦恼。
最后是“离”。离,就是要远离负能量的源头。负能量的人,就像一个黑洞,会不断吞噬我们的热情和活力。他们的抱怨、消极和悲观,会像传染病一样影响我们的情绪和心态。我们要学会识别并远离这样的人,去寻找那些充满正能量、乐观向上的人际圈子。在一个积极向上的环境中,我们会受到感染,变得更加自信和开朗。就像孟母三迁,为了孟子能有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多次迁居。我们也应该为自己选择一个健康的社交环境,让自己在正能量的滋养下茁壮成长。
不健康的环境,也必须远离。比如一个充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工作环境,会让人感到压抑和疲惫。曾经听过一故事,有一个人在一个单位工作,那里的同事之间互相竞争,关系紧张,每天上班都让他感到身心俱疲。后来,他果断地离开了那个单位,换了一个新的工作环境。在新的环境中,同事之间相互帮助,氛围融洽,他的工作效率和心情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要学会远离那些不健康的环境,寻找一个能让自己身心愉悦的生活氛围。
不值得的人,同样要远离。有些人,在我们的生活中只是过客,他们不仅不能给我们带来帮助和快乐,反而会消耗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就像之前那个总蹭饭不办事的人,他于我而言就是不值得的人,把时间花在他身上,不如用来打磨自己,与真正靠谱的人相处。我们要学会辨别那些不值得的人,而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适合自己重要的人和事情上。就像庄子所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人生短暂,我们不应把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不值得的人身上。
在践行社交断舍离的过程中,我也创作了两首诗词,以表达自己的感悟。
《七律》研读“断舍离”自悟
尘世纷纭扰梦魂,断离舍却守心门。
远离抱怨阴霾散,舍去虚情暖日存。
不倚他人求自立,且抛妄念觅真源。
轻装简从逍遥路,笑看风云岁月痕。
我这首七律表达了在纷繁复杂的尘世中,通过断舍离来坚守内心的宁静。远离抱怨的人,舍弃虚伪的感情,不依赖他人,抛弃虚妄的念头,以轻松自在的心态面对生活,笑看岁月变迁。
《清平乐》研读“断舍离”感怀
社交繁杂,心累难潇洒。
断舍离时方得暇,寻回内心安雅。
远离负面之人,抛开无效情分。
留下真诚三两,余生岁月如春。
我此首《清平乐》一词描绘了社交生活的繁杂让人疲惫,而通过断舍离,摆脱了不必要的社交负担,得以找回内心的安宁与优雅。远离那些带来负面影响的人,舍弃没有价值的情感关系,只留下几个真诚的朋友,让往后的岁月如春天般温暖美好。
社交断舍离,是一种人生智慧,也是一种生活态度。它让我们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学会筛选和精简自己的社交圈子,远离那些消耗我们的人和事,无论是传递负能量的人、虚伪算计的关系,还是像那个只懂白吃白喝不办事的往来,都该果断切割,去拥抱真正有价值、能让我们成长和快乐的关系。就像杨绛先生所说:“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让我们以断舍离为契机,回归内心的宁静,去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