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间的拼搏人生
——记著名书法家高新林
作者/彭余中
我十几年没有出去旅游,这次随朋友的团队去张家界,有幸见到了中国著名书法家高新林。初见他时,这位七十四岁的老者正挥毫泼墨。宣纸上“养德泽福”四个字力透纸背,一如他本人的模样:脊背挺直如松,眼神清亮似泉。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岁月在他身上留下的痕迹,却也看到了一种坚韧不拔的力量。
从此,我为高新林写了好几篇报道,制作了好几个宣传视频,分别在《今日头条》和抖音上发表,浏览量超出我的想象。因采访的需要,我与高老师多次通话,每次谈话都很投机。他像朋友般与我交谈,没有一丝大书法家的架子,令我敬佩不已。与许多书法家不同,他身上没有半分矜贵气,谈及过往便打开话匣子,那些在岁月里沉淀的故事,像砚台里研磨的墨汁,醇厚而有力量。
高新林的故事是一部励志传奇。从田径赛场的追风少年,到铁道兵的钢铁脊梁,从街头巷尾的“飞毛腿警察”,到车间里的技术能手,最后执起毛笔书写人生,他用七十余载光阴,将“拼搏”二字刻进了生命的年轮。
少年时,他站在田径赛场上,手心全是汗,却凭借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的精神,成为最年轻的冠军。青年时,他穿上军装,成为铁道兵,在艰苦的工地上,白天扛枕木、铺铁轨,晚上练习篮球和跨栏,凭借过硬的身体素质,成为全军体育比赛的亚军。退伍后,他穿上警服,成为辖区的“活地图”,追捕逃犯时,他凭借当年短跑练就的爆发力,追出两公里将人制服。后来,他调任县化工厂工人,从头学起化工知识,一干就是 20 年,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如今,他执起毛笔,书写人生。他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艺术的展现,更是他拼搏精神的延续。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执着。他用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在赛场、军旅还是平凡岗位,拼搏都能让生命熠熠生辉。
赛道上的青春锋芒
1965年的夏天,晋南大地暑气蒸腾。十五岁的高新林站在地区田径赛场的百米起跑线前,蓝白相间的运动服已被手心的汗浸湿。作为县里唯一的参赛选手,他攥紧拳头,听见教练在耳边叮嘱:"别瞅着别人,跑你自己的步。"发令枪响的刹那,世界仿佛被按下静音键,观众的呐喊、裁判的哨声都消失了,只剩下钉鞋叩击跑道的"嗒嗒"声,像战鼓擂在心头。
风从耳边呼啸而过,他感觉自己像离弦的箭。当胸膛撞线的瞬间,计时牌上跳出"11秒8"的数字——这个在今天看来不算惊人的成绩,在半个多世纪前的简陋赛场上,足以让一个农村少年成为最年轻的冠军。领奖台上,他捧着奖状,手指摩挲着烫金的字迹,第一次懂得:拼尽全力的奔跑,能让平凡的生命绽放光芒。
次年春天,高新林站在了山西省田径锦标赛的400米跨栏赛道上。那时的训练条件简陋得令人心疼,栏架是用竹竿绑在木桩上做的,日晒雨淋后泛着青灰,"摔上去就像撞上石墙,膝盖胳膊全是淤青"。他撸起裤管,膝盖上那片月牙形的疤痕仍清晰可见,"但每次越过栏杆时,心里就敞亮——这世上哪有跨不过去的坎?"凭着这股不服输的劲头,他以59秒3的成绩拿下季军,胸前的奖牌沉甸甸的,也为他赢来了山西大学体育系的录取通知书。
那张印着烫金校徽的通知书,他曾在油灯下看了整夜。可命运的算盘总不如人愿,因家中突遭变故,身为长子的他匆匆成了家。某个清晨,他将通知书铺在桌上,手指抚过"录取"二字,最终还是咬着牙撕成了碎片。"男人嘛,总得先把家扛起来。"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释然,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
铁与火的淬炼
1977年冬,一列绿皮火车载着高新林驶向西南。穿上军装的那一刻,他对着镜子敬了个不标准的军礼——从此,他是铁道兵部队里的一名新兵。川黔铁路的建设工地上,悬崖峭壁间炸开的隧道还冒着烟,他和战友们扛着百余斤的枕木,踩着泥泞往前挪。"枕木压得肩膀脱皮,晚上躺下浑身像散了架,但第二天哨声一响,还得爬起来。"
白天与钢铁较劲,夜晚的营地成了他的赛场。借着马灯的光,他在泥地上练跨栏步伐,用篮球架当参照物反复折返跑。"部队里藏龙卧虎,不拼就得落后。"他抱着篮球在月光下投篮,汗水浸透的军衣结了盐霜,终于凭着过人的弹跳力和速度入选师部篮球队,成了球场上最敢拼的前锋。在全军体育比赛中,他再次站上跨栏赛道,这一次,他以57秒1的成绩摘得亚军,领奖时敬的军礼,比当年在镜子前标准了百倍。
铁道兵的岁月,教会他的不只是更快更强。那年暴雨冲毁了刚铺好的路段,命令传来时,他和战友们二话不说跳进齐腰深的洪水。"水流急得能把人冲走,我们手挽手筑成人墙,一捧一捧往外舀水。"三十六个小时的连续奋战,有人累得栽倒在泥里,醒来又接着干。"就像跑长跑,到了极限时,咬着牙再迈一步,就过去了。"他说这话时,指尖无意识地敲着桌面,仿佛还能听见当年洪水拍打的声响。
平凡岗位上的坚守
1979年,高新林脱下军装,换上了藏蓝色的警服。从军营到社区,他把训练场的专注用到了走街串巷上。哪家的独居老人该换煤气了,哪个胡同的路灯坏了,哪家孩子放学没人接,他都记在磨得卷边的笔记本上,时间久了,成了辖区里活地图。有次追捕盗窃犯,嫌疑人钻进迷宫似的老巷子,他凭着当年短跑练出的爆发力,在七拐八绕的胡同里追出两公里,纵身一跃将人按在地上。从此,"飞毛腿警察"的名号在街坊邻里间传开了。
1982年,他调任县化工厂,从握枪变成了握扳手。车间里纵横交错的管道像极了当年的跨栏架,只是这次,他要跨越的是知识的鸿沟。"看不懂流程图,就缠着技术员问;记不住操作规范,就写在手心背。"他把化工原理书翻得页脚发白,终于从门外汉变成了技术骨干。二十年间,他获得的先进工作者奖状贴满了家里的半面墙,每张奖状背后,都是无数个在车间加班的夜晚。"不管干啥,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到最好。"
笔墨里的赤子心
退休后的高新林,在书桌前找到了新的赛场。起初是为了打发时间提笔练字,后来竟迷上了笔墨间的乾坤。他临帖时像当年练跨栏,一个笔画反复写百遍,宣纸堆得比枕头还高;创作时又像在球场上冲锋,笔锋转折间藏着股闯劲。渐渐地,他的书法有了自己的筋骨——楷书如立军姿,行书似赛场飞奔,隶书里藏着铁道兵的厚重。
如今,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在乡村学校的教室里,他握着孩子们的手教写"人"字;在社区广场的书案前,他为居民写"家和万事兴";给贫困地区捐书法作品时,他总说:"这些字不值钱,但里面的劲儿,能给人添点力量。"有年轻人问他拼搏的秘诀,他指着案头的砚台:"你看这墨,磨得越久越浓;人也一样,熬得住,才能出彩。"
高新林的故事让我深受感动。他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拼搏,什么是坚韧,什么是热爱。他的故事,就像他笔下的“养德泽福”,不仅滋养了他自己的人生,也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