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日俄监狱·感怀八十周年
红墙斑驳,泪痕未干。
铁窗曾锁,八十年寒。
不是残阳泣血,是晨光正攀。
那道裂隙,早透进新生的暖。
列强的靴印,已被春草覆淹。
画地的牢栅,拦不住正义的誓言。
倭寇的狂吠,早成历史的笑谈。
唯有墙缝里的花,年复一年盛展。
忠魂不悔,凝作星斗满天。
照亮来路,更照见前路坦坦。
八十载风雨,洗尽旧岁尘烟。
今日之中国,已换了人间。
风拂过砖缝,听见岁月呐喊。
满腔热血,铸就锦绣河山。
红旗漫卷,山河皆成锦绣画面。
这盛世安稳,不负千万次的守望与征战。
刘志民的《观日俄监狱·感怀八十周年》以日俄监狱这一历史见证者为切入点,将历史的沉重与当下的光明交织,字里行间饱含对历史的铭记与对民族复兴的感慨,是一首兼具历史厚度与情感温度的诗作。
- 意象鲜明,时空交织:诗歌以“红墙斑驳”“铁窗”“靴印”等具象勾勒出监狱的历史伤痕,又以“晨光”“春草”“墙缝里的花”等意象注入生机,形成过去与现在的强烈对比。如“不是残阳泣血,是晨光正攀”,打破悲情基调,让历史的沉重与新生的希望碰撞,极具张力。
- 情感深沉,立场坚定:对列强侵略的痛斥(“列强的靴印”“倭寇的狂吠”)、对先烈忠魂的礼赞(“忠魂不悔,凝作星斗满天”)、对今日中国的自豪(“今日之中国,已换了人间”),情感层层递进,既饱含对历史的痛感,更洋溢着民族复兴的豪情,立场鲜明而有力量。
- 节奏铿锵,余韵悠长:诗句长短结合,语言凝练而富有韵律。“洗尽旧岁尘烟”“不负千万次的守望与征战”等句,在平静的叙述中积蓄情感,结尾以“盛世安稳”收束,既回应了历史的苦难,又升华了主题,让读者在回望过去的同时,更能感受到当下的珍贵,余味深远。
整首诗以小见大,从一处历史遗迹辐射出民族的奋斗与崛起,既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昭示,感染力极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