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香里的旧时光》
文/高金秀(甘肃)
窗台上的玻璃罐里,腌着去年秋天的韭菜花,阳光斜斜照进来,能看见里面悬浮的细碎绿影。我坐在藤椅上揉着酸胀的膝盖,忽然就想起那个下午——也是这样的秋阳,我拖着灌了铅似的腿爬上三楼,推开家门时,满屋子的臊子香差点把人掀个趔趄。
那时母亲还在。她总说手工面得“三揉三醒”,面才够筋道。我趴在厨房门框上看她,灰白的头发用蓝布帕子裹着,擀面杖在案板上碾出“沙沙”声,面团在她手里像活物,转着圈儿就薄得能映出窗外的石榴花。铁锅里的臊子正沸着,五花肉煸出的油香混着宝鸡醋的酸,勾得人直咽口水。她扭头看我笑,围裙上沾着面粉,像落了场早雪。
面端上来时,白瓷碗沿凝着水珠。细面浸在红汤里,挑起一筷子,能看见透亮的面条裹着油星,颤巍巍垂下来。先喝口汤,酸香裹着肉味直钻喉咙,烫得舌尖发麻,却忍不住吸溜着再喝一口。面条在齿间弹开,带着麦香的筋道混着臊子的咸鲜,嚼着嚼着,下午蹲在车间里拧螺丝的累、骑着自行车顶风回来的乏,都顺着热汤滑进了胃里。
母亲坐在对面纳鞋底,线穿过布面的“嗤”声混着我吃面的呼噜声。“慢些吃,”她抬头看我,老花镜滑到鼻尖上,“锅里还有,不够再盛。”我没抬头,嘴里塞满了面,含糊地应着,眼泪却忽然掉进碗里。不是委屈,也不是难过,就是觉得这口热面暖得人心里发慌,像漂泊了很久的船,终于靠上了岸。
后来母亲走了,我再也没吃过那样的手工臊子面。超市里的挂面煮得再软,调料包调得再香,也没有那股烫在舌尖、暖进心里的热乎气。如今坐在窗前,秋阳还是那样斜斜照进来,只是玻璃罐里的韭菜花换了新的,案板上再也没有擀面杖碾过面团的“沙沙”声。
但每当累了,闭上眼,总能闻到那股臊子香。细面在汤里浮沉,母亲的声音从雾气里钻出来:“慢些吃,锅里还有。”原来有些温暖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它就藏在一碗热面里,藏在那些被岁月磨得发亮的日常里,在你需要的时候,悄悄漫出来,暖得人眼眶发酸。
作者简介:高金秀,甘肃省天祝县打柴沟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毕业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人兴趣爱好广泛,写作,论文,书法,绘画,唱歌,跳舞,剪纸,手工制作等,都是国家级一等,二等,优秀奖。公开课也比较成功,得到评委好评。在教学期间,成绩名列前茅。多次获奖。得到大家好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教育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