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路深处,生命站立的高度
——观《“生命禁区”的天路─永不褪色的铁道英雄传(上)》有感

8月7日,兵网文创中心群和历史卷群里,梅梓祥主任的两条消息像投入心湖的石子——8月9日晚20:46,CCTV7《老兵你好》将播铁道兵修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的纪录片。我心里猛地一热,藏不住的期待滚动开来。盼着看一部专题片,好好了解铁道兵在雪域高原的故事。
修建青藏铁路,是深植中华民族血脉的执念。它关乎民族团结的根基,关乎经济脉络的延伸,关乎国防磐石的稳固,更关乎高原各族儿女眼中的星光。1956年,党中央一声号令,铁道兵便踏着铿锵步伐挺进世界屋脊。冻土的坚硬上刻下他们的镐痕,戈壁滩的风沙裹挟着他们的体温,严寒的侵袭考验着生命的坚韧——那些常人难以想象的苦,成了他们日复一日的“日常”。在这档节目中,几位老兵跟随央视团队,沿着这条用青春热血焐热的钢铁巨龙,一点点打捞起永不褪色的英雄记忆。


52分30秒的节目,我以行注目礼的姿态从头至尾看完,有三组镜头,许久仍在心头撞击。 雪水河隧道,1960年修的早期工程,后来虽没投入运营,却成了最沉的历史标本。梅梓祥主任对着镜头动情地讲起岩壁上的字时,我的眼突然就酸了。红黑两色笔迹,一笔一画写在原生态的岩石上,虽然有些陈旧与斑驳,但依然完整释放出那一代铁道兵人面临的现实:“馍”“水”“空气”——看似平常,却是最朴素的生存渴望,缺吃缺喝缺氧,生命长度从此受到限制;“人定胜天 赶英超美”“祖国万岁”——是压在心底的呐喊,不甘落后,以顽强和信仰挺起脊梁;“儿子,爸爸好想你!”——是时空割不断的骨肉亲情;“坚持到底”“绝不放弃”——是血肉里拧出的劲儿。这些字哪是用笔写的?分明是用心当錾子,一锤一锤凿进地层深处,成了永恒的精神路标。梅主任解读时,声音抖着,到后来几乎哽咽,我隔着屏幕都能看见他眼镜片后的潮意。他说“感动无以言表”,可那瞬间的沉默里,千言万语都砸在人心上。我忽然想,那些更多没文化的、不善言辞,更不会用笔在岩石上写字的兵,心里该藏着多少没说出口的话?“妈,我想你”“家里的麦子该收了吧”“等路通了,带她来看雪山”……地表一日如四季变换,严寒像刀子刮肉,风沙往骨头缝里钻,地下岩石嶙峋如同狼牙,高强度劳动耗蚀缺乏营养的机体——可就是这样的绝境里,他们把骨头熬成钢,把对家国的忠诚熬成了不灭的火。

再是关角隧道。袁武学教授当年是兵头将尾,在这儿闯过鬼门关。镜头前,他站在曾经的塌方点,讲起那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我的心一下子被揪得紧紧的——127人困在里面!外面的人不知道里面是生是死,里面的人摸不清能不能活着出去。断电、断水、断空气、断光亮,每一秒都在啃噬希望。袁武学带着抢险队,置生死于度外,毅然率先往里面冲,在用手扒出来的狭小而充满危险的空间爬行里,他成了第128个“里面人”。置身险境,却给绝望的战友带去了生的光芒,里外对着掘进,争分夺秒,用生命托举生命,那是绝境里吼出的生命大合唱。之前读肖根胜《青海长云》写这事时,心就被撞得生疼;如今看画面里的隧道、听他讲起细节,更是浑身发颤。那时的风险,就像影子黏在身上。寒冬里施工,洞里的滴水混着汗水把人浇透,换班时还没走出隧道,身上就结了冰的铠甲,成了“冰人”,和长津湖的志愿军一样成为“木头人”,一步都挪不动,得靠战友架着回屋,用喷灯一点点融冰才能解脱。血肉之躯,经得起几次这样的冻融?有人买回一头猪,为赶进圈在场地跑了几圈,竟一头栽倒死了,解剖后才知是肺泡破裂。人在缺氧下拼尽全力干活,身体被掏空成什么样?可就是这群硬汉,凭着“缺氧不缺精神”的骨气,攀过海拔的坎,闯过生命的禁区,把青春碾碎了,拌着热血,融入灵魂,筑成了通天的路。这哪是一群人的事?是一个英雄群体,用命拼出来的壮举!
还有位和我同龄的老兵张生林。他年轻时在关角隧道奋斗过,后来只因和战友一句戏言成了真,便申请留在这一带工作——“方便常去牺牲战友墓前看看”。一句承诺,他用一辈子来守。2014年,新关角隧道通车,时速160公里的列车呼啸而过时,老张的身影总在铁轨旁。他自己的工作信条是“慢走细看,勤回头”,就这么陪着铁轨,从晨露到星月,从青葱到白发,人不能陪老铁路,铁路却陪老了人。老关角隧道曾因地质问题限速15公里,直到停运,他在新隧道进口不远处,对着中央电视台记者深情说“过去不懂什么叫跨越,现在懂了”。是啊,天路在变,时代在跑。速度在跨,路网织密,经济在跨,民族团结在跨,人民的笑脸在跨,边防的基石在跨,国家的脊梁也在跨。铁道兵在强国路上的分量,老张的坚守就是最好的诠释。

这档节目能登上央视,真要好好谢谢梅梓祥主任——是他发给央视的资料链接率先引起关注,才让铁道兵的故事有了被更多人看见的机会。讲好铁道兵的故事,不能只在圈子里深耕,更要想办法“出圈”让更多人知晓。唯有如此,这份精神才能活得更久,影响才能更深远,也才能赋予更多人前行的力量。梅主任身居京城,心里却装着铁道兵的前世今生,他想方设法拓宽渠道,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宣传铁道兵,这份付出实在功德无量。
我总琢磨着把铁道兵的故事融进家风里,讲给铁二代、铁三代听,可那些零碎的片段,怎么也拼不成完整的图景。如今有了这档节目,有画面、有故事,更有历史的厚度。儿孙陪我看的时候,有些细节记得比我还牢,还总催着等下一集。那一刻,我这老头子竟像年轻了几十岁,忍不住哼起《铁道兵志在四方》,调子虽不那么准,心里却亮堂堂的。 向梅梓祥、袁武学、张生林这些老兵致敬——是他们,让天路深处的英雄气,穿透岁月,直抵人心。
责编:槛外人 2025-8-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