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戴廷铭)
一、七月半的“战书”
1966年农历七月半前夕,赣州城闷热如蒸笼。文革的浪潮刚卷至这座水边的老城,标语与口号尚未完全取代市井烟火。彼时,建春门浮桥头突然贴出一纸告示,墨迹淋漓:
“为破四旧、横扫牛鬼蛇神,赣州五中‘打鬼战斗队’定于中元节夜横渡赣江,直捣河背鬼巢!特邀革命群众围观见证!”
这张告示像一颗石子投入死水。老辈人摇头嘀咕:“七月半鬼门开,下水不是送死?”而我们这群终日泡在东河下的“水鬼仔”,却摩拳擦掌——横渡赣江的壮举,竟被裹上了“打鬼”的荒诞外衣。
二、火把下的渡江者
中元节当晚,建春门码头挤满了人。火光摇曳中,一支精悍的队伍现身江边:领头者正是五中体育教师杨海峰。他个子不高,肩背筋肉虬结如铁铸,贴身的泳裤勾勒出体操运动员般的线条;身后跟着七八名学生,人人手擎火把,古铜色的皮肤在火光中泛着油亮的光泽。
“下水!”杨海峰一声低喝,率先跃入墨黑的江水。学生们紧随其后,单手高举火把,另一臂破浪前划。火光在江心拖出蜿蜒的金蛇,岸上惊呼与助威声震天。更有人戏谑高喊:“杨老师!打到鬼王记得拎上来看看!”
三、江涛中的“安全网”
这场看似鲁莽的横渡,实则暗藏周全:
- 小船与竹筏悄随队伍两侧,救生员紧盯水面,随时捞起力竭者;
- 杨海峰游在队伍最外侧,频频回望学生,吼声穿透江风:“慢点!跟着我的节奏!”;
- 一名学生呛水挣扎,立刻被竹筏上的手拉起,他却抹脸大喊:“我能行!”翻身又扎进激流。
最终,绝大多数人凭血肉之躯征服了江流。当杨海峰带队踏上河背沙洲时,造船厂的探照灯骤然亮起——仿佛一场精心编排的谢幕。
四、体操名师与他的“鬼”
事后才知,这场“行为艺术”背后藏着杨海峰的深意:
- 以勇破迷信:他嗤笑:“鬼在人心,不在水里!敢下水,鬼就散了!”;
- 以渡炼意志:他借“打鬼”之名行训练之实,将横渡化为对抗恐惧的成人礼;
- 隐秘的守护:备好的救生船,是他给学生的底线——“我要你们敢闯,但更要活着”。
这位体操出身的教师,终其一生都在打破无形的“鬼”。他带学生翻单杠、跃木马、搏激流,把胆气刻进少年骨血。而今闻其逝讯,方知建春门那夜的火光,早已烧尽了一个时代的蒙昧。
五、余音:江流与归人
五十八载倏忽而过。如今的赣州人仍爱在七月半放河灯,纸船明烛照天烧,却再无人嚷着“打鬼”。唯有老辈人茶余饭后唏嘘:
“杨老师当年举着火把游江,多像一尊庙里的韦陀啊……他打的哪里是鬼?分明是人心里的怯!”
建春门浮桥已改作石桥,唯有江水依旧东流。而那个精瘦的身影,终与赣南的青山碧水融为一体,成了城史里一页烫金的传奇。
戴廷铭 乙巳年·七月半前夕
(谨以此文,祭横渡赣江猛将:
杨海峰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