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央视人物》访谈栏目组讯(李华明 于钦利)在中医传承的长河里,有这样一位医者:他从戎装中走出,带着军人的铁血与担当;他从世家走来,捧着岐黄的薪火与赤诚。他就是王振磊——退役军人、主任医师、国家执业医师、高级药剂师、全科医生,更是中医名家王九峰的第五代传人。从自卫反击战的战地救护到抗洪抗疫的一线坚守,从中医典籍的深耕细作到中医药文化的全球传播,他用一生践行着"退役不褪色,行医守初心"的誓言。
岐黄世家育初心,戎马生涯铸担当
王振磊的中医情缘,始于家庭的浸润。作为王九峰第五代传人,他自幼耳濡目染,祖父悬壶济世的身影、父亲望闻问切的专注,在他心中种下了"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种子。家族传承的不仅是脉诊的精准、药方的精妙,更是"医者仁心"的本分——这份初心,成为他日后行医生涯的精神底色。
1979年,自卫反击战的号角吹响,年轻的王振磊正值热血年华。面对祖国召唤,他毅然写下血书请战,字里行间是"若有战,召必回"的决绝。奔赴前线前,他深知战地救护的重要性,主动深入基层连队,手把手教战士们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将中医"急救为先"的理念融入战地实操。"战场不分中西医,能救命的就是好方法。"他把家族秘传的创伤草药知识简化成易懂的口诀,让战士们快速掌握。那段日子,他的讲解通俗实用,赢得部队上下一致好评,而血书上的殷红,也成了他军人生涯中最厚重的勋章。
(作者Ai)
解甲归田续使命,医道深耕结硕果
脱下戎装,王振磊从未卸下担当。他带着军人的严谨与执着,深耕医学领域:获得国家执业医师资格,晋升主任医师、高级药剂师后,又考取了全科医生成为一名能应对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全科大夫。他常说:"全科医生就像战场上的多面手,哪里需要就顶上去。"
在专业领域,他的脚步从未停歇。1990年8月与1991年6月,他两次站上中医药国际会议的讲台,两篇凝聚临床经验与理论思考的论文接连斩获国际论文奖,让世界看到了中医的智慧。在国内,他笔耕不辍,发表论文数十篇,从《伤寒论》的现代解读到民间草药的临床应用,每一篇都透着"源于实践、归于实用"的扎实。他的名字被郑重录入《中国当代名医良药使用词典》《中国专家大词典》《中国世纪专家传》,这不仅是对他医术的认可,更是对他坚守中医阵地的肯定。
1976年,他被评为"优秀赤脚医生",那段走村串户、背着药箱踏遍田间地头的日子,让他更懂基层患者的需求;2020年,"全国优秀医学专家"的称号,是对他数十年临床积累的褒奖;2021年,"中医贡献奖"的殊荣,见证着他在传承与创新中为中医发展注入的新活力。
危难时刻显本色,医者仁心映山河
"军人的字典里,没有'退缩'二字。"这句誓言,王振磊用行动践行了一辈子。从部队到地方,每当危难来临,他总能第一时间挺身而出。
抗洪救灾的一线,有他穿梭的身影,为被困群众诊病送药,用中医针灸缓解灾民的湿寒之症;防疫攻坚的战场,他主动请缨,不仅参与诊疗,更坚持献血,2020年获得的"抗疫献血英雄纪念章"铜章,是他用热血书写的担当。2021年,一枚抗洪救灾纪念章挂在他胸前,那上面的每一道纹路,都记录着他与洪魔竞速、为生命护航的日夜。
疫情期间,他更成了"多面手":白天参与临床会诊,用中药方剂助力患者康复;晚上伏案整理资料,通过媒体宣传防疫知识;闲暇时还参与志愿服务,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有人问他累不累,他笑说:"穿上过军装,就永远是战士,战士就要冲在最前面。"
擎起中医文化旗,自信传承向未来
"中医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瑰宝,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根。"作为世界华人中药联合会秘书长、专家组副组长,中国老兵健康管理集团教授,王振磊始终把传承中医药文化当作使命。
他走进校园,用生动的案例给孩子们讲《本草纲目》里的智慧;他登上国际论坛,与海外同仁分享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他参与中国金创生物科技集团太岁研究院的研究,探索传统中医与现代科技的融合之路;作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医学专家教授、中国疑难病研究所研究员,他更致力于用临床疗效证明中医的价值。

"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不是闭关锁国,而是要先懂自己的好。"他常对学生说,"中医自信,源于千年传承的疗效,更源于我们这代人的坚守。"在他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中医、学习中医,而他主编的科普文章、参与的公益讲座,也让"中医不仅是医术,更是文化"的理念深入人心。
如今的王振磊,依然活跃在临床一线与文化传播的战场。他说:"我是退役军人,也是中医传人。军装教会我担当,中医教会我仁心,这两样,我会守一辈子。"
从战地救护的年轻战士到中医传承的中坚力量,王振磊用一生诠释了"医者"与"军人"的双重底色。他就像一棵老樟树,根扎在中医的沃土,枝叶向着时代的阳光,用绿荫庇护生命,用年轮镌刻担当——这,就是王振磊,一个永远在路上的"老兵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