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歌抒抗战,丹心颂英魂
——赏析惠风《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歌(中华通韵)》
文/晨光如水
惠风创作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歌(中华通韵)》以沉郁顿挫的笔触与磅礴激昂的气势,全景式勾勒出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壮阔图景。诗人以史为骨、以情为魂,在历史叙事与现实观照的交织中,谱写了一曲凝聚民族精神的英雄史诗。诗歌以流畅的通韵铺陈,融合丰富的意象与多元修辞,既彰显出传统歌行体的韵律之美,又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内涵与时代思考。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本诗将历史场景与情感表达深度融合,使抗战精神跃然纸上。
诗歌开篇“泱泱中华五千年,雄踞东隅傲人寰”,以如椽巨笔纵览华夏文明的悠长岁月。“泱泱”二字叠用,既摹写历史长河的浩瀚,又暗含文明积淀的深厚;“雄踞东隅”四字,将神州大地的地理形胜与文化自信展露无遗,为后文叙述近代屈辱形成强烈的张力对比。这种开篇方式,犹如在读者眼前展开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让人们在领略中华悠久历史与辉煌文明的同时,更能深刻感受到近代屈辱给这个古老民族带来的巨大冲击。紧接“可怜鸦片浸病体,病体难抵利炮船”,两个“病体”回环复沓,如声声叹息,具象化呈现鸦片侵蚀下国力衰微的病态。“利炮船”三字则以冰冷的金属质感,隐喻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侵略本质,在一柔一刚的碰撞中,揭开了近代中国苦难的序幕。彼时的中国,就像一位被病魔缠身的巨人,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无力抵抗,只能任人宰割,这两句诗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那段屈辱历史的痛心与无奈。
在侵略者的刻画上,“窃贼决眦盯肥肉,群狼张牙竞贪婪”采用动态化的批判笔触。“决眦”原形容人情绪极端化的神态,此处反用为侵略者充血鼓胀的眼球,配合“盯”字形成视觉压迫感;“群狼张牙”则以兽性意象揭露其掠夺本性,两组比喻既相互呼应又层层递进——从个体的垂涎到群体的肆虐,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的野蛮行径具象为可憎的视觉符号,让读者直观感受到弱肉强食的历史残酷性。
进入抗战叙事部分,诗人以蒙太奇式的镜头切换推进情感。“柳条湖畔燃鬼火,嗜血狂魔欲吞天”中,“鬼火”既暗指九一八事变的阴谋性,又以阴森意象营造出危机四伏的氛围;“欲吞天”则用夸张手法,将日寇妄图吞并中国的野心推向极致。此联押“an”韵,与下句“强盗窃瓯疆土碎,铁蹄蹂躏睡狮残”中的“残”字形成局部用韵,凸显日寇侵略的紧迫与惨烈。其中,“窃瓯”化用“金瓯无缺”典故,代指国土被侵占,与“疆土碎”相呼应,沉痛控诉山河破碎的悲怆。而“西安事变飓风掀,兄弟同仇驱寇蛮”,以“飓风”喻指事变的颠覆性力量,巧妙化解了历史叙述的生硬感,凸显国共合作的历史必然性。西安事变,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飓风,打破了当时国内复杂的政治局面,促使国共两党放下分歧,携手抗日,共同抵御外敌,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历史转折的重大意义。
“动地惊天鼙鼓震,江河万里卷狂澜”以夸张手法渲染全民抗战的宏大场面,“鼙鼓”的急促声响与“江河”的壮阔意象相互映衬,增强战争的磅礴气势,为后文卢沟桥事变、台儿庄战役等具体战斗场景的描写蓄势。在战争场景的刻画上,诗歌展现出极强的画面调度能力。“卢沟桥畔石狮吼,枪声破晓黯空透”通过“石狮吼”的拟人化处理,赋予凝固的石雕以历史见证者的身份,让冰冷的建筑成为民族觉醒的象征;“黯空透”三字不仅描绘炮火撕裂夜空的视觉冲击,更以灰暗中透出的一丝光亮,隐喻着抗争的希望。“四万万胞齐挽弓,挽弓满月天地抖”运用顶针修辞形成回环气势,将全民抗战的力量感推向高潮。“台儿庄上炮声隆,血肉横飞天地红”则采用通感手法,“红”字既实写战场的血色,又通过色彩的炽热感虚化为爱国精神的沸腾;“头颅提手筑长城”以超现实意象重构“血肉长城”,将个体牺牲升华为群体抗争的永恒丰碑。“百团大战逞英豪,千里长天烽火烧”,短短两句便勾勒出百团大战的宏大场面与八路军的英勇无畏,展现了敌后战场对日寇的有力打击。
历史的硝烟虽已散去,但诗歌的艺术光芒仍在闪耀。从艺术表现来看,全诗在韵律、意象与修辞的经营上妙手偶得。诗歌用韵灵活多变,符合歌行体可换韵的特点,韵脚转换自然,使诗句节奏富有变化。如开篇以“uan/an”韵(寰、船)奠定历史叙事的沉郁基调;刻画侵略者时,“窃贼决眦盯肥肉,群狼张牙竞贪婪”押“an”韵,强化批判意味;“柳条湖畔燃鬼火,嗜血狂魔欲吞天”延续“an”韵,配合“残”字局部押韵,突出侵略的惨烈;“西安事变飓风掀,兄弟同仇驱寇蛮”则以“an”韵展现历史转折的激昂。韵脚转换与情感脉络紧密呼应,时而低沉悲怆,时而激昂高亢,赋予情感多样的表达方式。
诗歌不仅在韵律上灵活多变,在意象营造与修辞运用上同样独辟蹊径。意象的选取更是别出心裁:既有“鬼火”“铁蹄”等暗黑系意象渲染苦难,又以“曙光”“巨龙”等光明意象象征希望;既有“鼙鼓”“烽烟”等传统战争意象,又融入“倚天剑”等武侠元素。“倚天剑”既暗含中华武侠文化中匡扶正义的象征,又以“热血倾铸”赋予其现代抗争精神,喻指当代中国以坚定意志捍卫主权的决心,古今交融间拓宽了诗歌的审美维度。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比兴》中强调“比类虽繁,以切至为贵”,本诗的比喻修辞精准传递情感,如“山岳江河张巨网,锁喉剜腹寇嚎啕”,通过工整的对仗将自然地理与战斗场景结合,展现出中国军民利用天然优势打击侵略者的智慧与气势。这些意象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更增添了一份艺术美感,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从文体角度审视,该诗深得传统歌行体精髓,又不乏现代创新。胡震亨在《唐音癸签》中论及歌行体“放情长言,杂而无方”,本诗自由奔放的叙事风格恰是对此的生动诠释。全诗均为七言句式,却通过顶针、反复等手法形成节奏变化与情感推进。如“四万万胞齐挽弓,挽弓满月天地抖”,以前句结尾“挽弓”承接后句开头,既增强了诗句的连贯性,又使情感如浪涛层层推进,形成回环往复的韵律美;“柳条湖畔燃鬼火,嗜血狂魔欲吞天”等句,通过意象的密集铺陈与动词的有力运用,打破七言句式的单调感。诗人更借歌行体“慷慨任气,磊落使才”的特质(《诗薮》评歌行语),将对侵略者的愤恨、对先烈的崇敬与民族复兴的信念倾泻而出。同时,通过灵活的换韵与修辞技巧的娴熟运用,在保持七言诗铿锵顿挫节奏感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单一,使诗歌在叙事与抒情中张弛有度。
这种艺术上的匠心独运,最终服务于诗歌深厚的主题思想。从主题思想来看,这首诗以抗战胜利为核心,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屈辱走向觉醒、从抗争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诗歌不仅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深情回望,更通过“头颅提手筑长城”的震撼意象,将个体牺牲升华为民族精神的图腾;以“曙光升”“巨龙腾”的光明隐喻,完成从历史创伤到民族自信的精神重构。诗人通过对“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卢沟桥事变”“血战台儿庄”“百团大战”等历史事件的艺术再现,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在危难时刻团结一心、共御外侮的精神力量,彰显了抗战胜利对于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重塑意义。诗中“一十四载浴血征”,从“柳条湖畔”九一八事变的开端,到“曙光升”抗战胜利,完整涵盖了1931 - 1945年的抗战历程,无数中华儿女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这首诗正是对这种伟大精神的赞美与传承。
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的当下,诗歌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地缘政治冲突加剧的国际形势,“云谲波诡难有常,丛林法则永无疆”的判断恰似黄钟大吕,警示我们居安思危。近期某些国家在贸易、科技领域对中国的无端遏制,正是“丛林法则”的现实映射。而“热血倾铸倚天剑,不惧豺狼逞凶狂”的宣言,则为当代中国突破围堵、维护主权提供了精神注脚。从华为突破芯片技术封锁,到中国海军在国际海域维护航行自由,无数中华儿女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众志同圆强国梦”的誓言。这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让抗战精神在芯片实验室、深海科考船、航天发射场等新时代“战场”上焕发新生。在当今时代,我们依然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困难,但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战胜一切,因为我们有着伟大的抗战精神作为支撑,这种精神将激励我们不断前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总之,惠风创作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歌(中华通韵)》既是一部浓缩的抗战简史,更是一曲激荡人心的精神长歌。诗人以深情的笔触钩沉历史,用诗意的语言唤醒集体记忆,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中,传递出对民族精神的深刻理解与对未来征程的坚定信念。这种将历史厚重感、文学艺术性与时代使命感熔于一炉的创作,使其成为一首兼具思想深度与审美价值的佳作,为传统歌行体在当代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生动范例。它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当下,同时也激励我们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2025.7.7修改稿
附:
抗战胜利八十周年歌
(中华通韵)惠 风
泱泱中华五千年,雄踞东隅傲人寰。
可怜鸦片浸病体,病体难抵利炮船。
窃贼决眦盯肥肉,群狼张牙竞贪婪。
柳条湖畔燃鬼火,嗜血狂魔欲吞天。
强盗窃瓯疆土碎,铁蹄蹂躏睡狮残。
西安事变飓风掀,兄弟同仇驱寇蛮。
动地惊天鼙鼓震,江河万里卷狂澜。
卢沟桥畔石狮吼,枪声破晓黯空透。
四万万胞齐挽弓,挽弓满月天地抖。
台儿庄上炮声隆,血肉横飞天地红。
慷慨捐躯河岳泪,头颅提手筑长城。
百团大战逞英豪,千里长天烽火烧。
山岳江河张巨网,锁喉剜腹寇嚎啕。
一十四载浴血征,百年劫尽曙光升。
中华青史翻新页,寰宇惊呼巨龙腾。
云谲波诡难有常,丛林法则永无疆。
热血倾铸倚天剑,不惧豺狼逞凶狂。
众志同圆强国梦,龙裔焉能愧炎黄。
赵晖锋(网名惠风),陕西旬邑人,退休公职人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散曲学会会员。曾任《咸阳诗词》主编、《陕西诗词》编辑等,著有诗词楹联集《故园心韵》《枕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