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铁血军魂:军旅三部曲
——致我家三位当兵的人及所有中国军人
文/杨莹
【编者按】杨莹的《铁血军魂:军旅三部曲》以诗为刃,以情为鞘,构建了一幅从理想到奉献、从军人到军嫂的立体军旅图景,字间藏金戈铁马,句末落柔情万缕。《点绛唇・军旅梦》以词牌为骨,融古典意象于少年壮志。“绿白蓝处”暗合陆海空三军,“剑挑灯花”“金甲黄沙”借冷兵器时代的豪情,写当代军人的精神原型。短短数句,从“梦绕”到“志在”,完成了从个人憧憬到家国担当的升华,词牌的格律美与军旅的铿锵感形成奇妙共振。《铁血丹心》以组诗铺展军人群像,如长卷徐徐展开。“北国卧冰”“南哨巡逻”“海疆驰骋”勾勒出立体边防图景,“楼兰不破不还乡”化用古意,却赋予新时代军人“和平岁月显英雄”的新解。诗中“铁血”与 “柔情”的辩证,“百夫长”与 “书生”的对比,既显军人刚毅,亦露赤子丹心,最终以“军魂永驻”收束,将个体牺牲升华为精神传承。《军嫂颂》跳出战场视角,转向后方的“隐形长城”。以“三位伟大的女性”为切口,用“灯火期盼”“柔弱肩膀”等具象细节,解构军嫂“坚强”的标签——她们的伟大不在豪言,而在“思念中绽放的坚定”。从母亲到妹妹,个体故事汇成家国大义的注脚,让“铁血军魂” 有了更温热的支撑。三章互为表里:首章是精神源头,次章是实践展开,末章是情感根基。古典与现代语汇交织,既见“吹角鸣鼓”的传统军魂,亦含“艇影波光”的当代军貌,最终在“守家”与“卫国”的辩证中,完成对中国军人精神谱系的诗性礼赞。【编辑:纪昀清】
“纠纠大秦,血不流干,死不休……”
1.点绛唇·军旅梦
少志从戎,军装梦绕英魂铸。绿白蓝处,心系旌旗舞。
剑挑灯花,醉里听鸣鼓。豪情抒,金甲黄沙,志在边疆土。
2.铁血丹心
铁骨铮铮立边疆,
血脉中流是炎黄。
丹忱一片守家国,
心怀壮志不曾忘。
百夫长勇胜书生,
挑灯醉里梦沙场。
吹角声声催征人,
金甲黄沙战未央。
楼兰不破不还乡,
豪情万丈戍四方。
北国卧冰铸忠魂,
南哨巡逻夜未央。
海疆万里任驰骋,
艇影波光映天光。
军旗猎猎迎风展,
誓言铿锵震天响。
无畏前路多艰险,
只为祖国守边疆。
铁血柔情两相融,
丹心一片照四方。
和平岁月显英雄,
默默坚守创辉煌。
军魂永驻心不灭,
铁血丹心永流芳。
3.军嫂颂
在中国的北方,有三位伟大的女性,
默默支持着身穿军装守卫边疆的他们,
是军嫂,用柔情筑起爱的港湾,
在思念中绽放坚定的笑颜。
当父亲骑行在青海的边关,
母亲在家中,灯火下默默期盼,
她的心,随着父亲的行迹飘远,
在果洛的寒风中,她是他坚强的后盾。
妹夫远赴边疆,
他的妻用爱守护着家园,
在分别的日子里,她学会坚强,
用柔弱的肩膀,担起家的重量。
每当夜深人静,星光点点,
军嫂们的心,却难以入眠,
她们在思念中,编织着爱的篇章,
期盼着英雄们,平安归来的那一天。
虽然相隔千里,心却紧紧相连,
军嫂的爱,如同边疆的烽火,永不熄灭,
她们用女性的柔情和坚强,
支撑着家的温暖,守护着战士的梦想。
赞美你们,伟大的军嫂,
是你们的爱,让战士们勇往直前,
在边疆的夜空中,你们的星光最亮,
照亮着战士们,归家的方向。









【作者简介】杨莹:当代诗人、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社长。曾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宣传部挂职。著有《纯真年代》《花儿日记》《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