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泥峪石门
文图/宋育平
曾经去过位于周至县境内竹峪乡的泥峪多次了。
但都是在峪口的河道里玩一会就回家了,没有下功夫地往里走,将泥峪探个究竟。听人说里面有一处古迹石门,就是没有走进它过,这一次,下了决心,几个人都报了“不到石门心不死”的勇气,一行5人出发了。
沐浴在五月的山坳里,头顶蓝天白云,脚下是开满了各色野花的泥峪河谷,一丝山风刮来,浸透了人的肌肤,那种愉悦与爽快,舒服到骨头里去了。在大山的怀抱里,畅游着,吃着身旁草丛里当地人叫“萌子”的一种野果,这种野果有红的有黑的,颜色很想平原上的桑葚,但它的果形呈莲花状,不像桑葚那么“虫”样,嚼在嘴里,酸酸甜甜的,很是味美。渴了的时候我们就在泥浴河盛一瓶天然的泉水,咕咚咕咚,几口就下了肚,山泉水很甜美,很给力,喝着很爽口,也惬意了我们的心。
我们一路走着,一路举起相机拍摄着那拍不尽的美景和花卉,琢磨着泥峪以及石门的历史和来历。
微是商王大臣,商王帝乙时西行隐居藏于泥峪河下游一带。故《周至县志》载:“泥峪为苇峪。”(苇、微同音),亦是微峪。传说泥峪河在唐朝时下了一场瀑雨,山洪瀑发,河道被淤泥淤塞,之后人们就将微峪叫泥峪。泥峪属周眉交界之地,有水三分之一归眉县。微匿藏于苇峪流域一带。微的儿子南宫适是西周早期周政权内官员级别最高的人员之一,也是周至历史上在朝内居官职位最高的一位。

公元前12世纪,周太王古公亶父不受北方戎狄的侵扰,迫使他在商王武乙元年(-1147)率族人从豳地(今彬县、旬邑一带)迁徙到“岐山之阳,渭水之将”的周原地区。周原以渭河为界,渭河以北为北原,渭河以南为南原,竹峪南原及其周边的地区都是他的领地。古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扩展疆域,发展农业,建立姬姓方国,准备实力实施灭商大业。《诗经》中就有“后稷之孙,实为太王。居岐之阳,实始翦商”的记载。
古公经营周原有50年左右,在南原留下的足迹之一就是开凿石门,打通南原进出南山的通道。“石门”,硬是在石山上开凿了一个石洞,在铁器尚不发达的早周,古公精神难能可贵。《周至县志》记载:周至很早就有“周亶王,入泥峪,凿石门”的传说。南原一带还有“周亶王,占龙脉,这里将出三石(音担)六斗菜子颗的官”的传说。
文王姬昌在这里创业时,建有姬亶庙。姬亶庙实为古公亶父庙,在今竹峪乡姬亶庙村北50米处的高地之上,该村至今仍有亶(今讹为“淡”)姓和姬姓后裔祖祖辈辈在这里居住。姬亶庙是古公亶父在这里足迹、功业的综合含概,是历史、文化的凝固与彰显。 今天我们终于也看到了这一石门遗址,睹物思古,不禁惊叹远古文明在今的显现,我也很欣慰,自己能看到这个古石门。睹物思人,心中怀古之意萌生,坐于石门,看着远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简介:送春风,本名宋育平,供职于周至税务局。曾出版作品集《冬天的阳光》《乡间恋情》《吊庄纪事》三部,系中国散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西安市作家协会、周至县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