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鏊上的油花滋滋跳着,王增坤的手腕转得稳当。二两面团在掌心打了个滚,指尖翻飞间,芝麻的香、葱花的鲜就裹进了层层旋纹里,像把半生的路都盘成了圈。
十六岁那年,为了改变家里贫困,他需要努力奋斗,初中毕业证还带着油墨味,他就站在了北门底的老灶台前。师傅说,油旋馍的魂在"旋",一要面醒得透,二要手劲匀,三分火候得看鏊底的温度,揉面的力道能压过灶台的轰鸣。
四十年的旋馍铁鏊路是背着、挑着、架子车拉着、三轮车拉着,路越走越宽,八方召唤。河北的风里带着高粱地的气,他在高碑店的集市支过摊。涿州的巷口飘着他的馍香。定州的晨雾里,总先升起他鏊子上的白烟。邯郸的老食客熟了,会提前递上搪瓷缸。承德的山风硬,他就把鏊子挪进背风的墙角,看着面团在热鏊上慢慢鼓起,像把异乡的日子也焐得松软起来。辽宁大石桥的盐碱地风粗,他的馍却做得精细;山西太原的醋香浓,他的油旋就多搁些椒盐去衬。河南伊川的伏天热,他守着鏊子汗珠子砸在地上,溅起的泥点里都混着面香。有人问他跑过多少地方,他说不上具体的数,只记得每个地方的晨光怎么爬上鏊子,每个街角的老主顾爱多放辣还是多撒葱。
司马庙的美食街喧闹时,他的小摊前总排着长队;还有新民村的车赛结束,骑手们汗流浃背地围过来,油旋出锅的瞬间,金黄的旋纹里冒着热气,香味立马冲鼻,像美食街的浓香;咬下去皮酥脆响混着叫好声,像赛车场的欢呼声延续。
他没读过多少书,却把日子过成了最实在的模样。面团在他手里转了几十年,从北门底的学徒到走南闯北的手艺人,那些旋纹里藏着的是少年时的担当,是异乡的风霜,是食客嘴角的满足。
一个好汉三个桩,妻子秀芹和儿子王康是他的左膀右臂,风里雨里赤日里是他的坚强支柱,是他可靠的陪伴和助手,是他最热的火炉,最凉的帐篷,往前走的推行人。
暮色里收摊时,他摸着磨出厚茧的掌心,像摸着自己走过的路。油旋的香还沾在衣上,一月里跑集近二十天(逢一老城,逢二龙亭,逢四嵬东,逢六芝阳,逢八乔子玄,逢九芝川……)
这些是比任何言语都实在的证明——生活或许沉重,但总有双手能把日子揉得筋道,煎得金黄。
我几个离开他的摊位时,他说:想吃油旋馍,赶集来吧!说着递过一张名片:芝川镇西少梁13474143578诚信为人上门服务。另:饼子原料不用猪油,各民族尽皆可吃。王增坤敬上。
作者侯印来,韩城杏花村人,曾教小学初中高中语文。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语文学会会员。中语会教研教改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届理事。全国中语会阅读研究中心研究员。华中教育信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湖南徐特立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发现》杂志社记者、副理事长等。参编出书十余部,在《语文教学通讯》等发纸文约百篇,在《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网台发文千余篇,三十余篇(部)获奖,如《新课程作文导航》一书获中国教育学会一等奖。教育部中国中小学幼儿教师基金会三等奖。部分简介见《今日头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