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有良知的作家
笔走风雷,蘸人间血泪,字字惊心;
胸藏岳峙,担天下兴亡,声声裂石。
——楹联·李含辛
中国需要李含辛这样具有良知意识与社会批判精神的作家,其创作不仅延续了鲁迅等先驱的文学传统,更以当代视角直击社会痛点,为文学界注入深刻的现实关怀。以下从文化传承、社会批判、底层关怀与形式创新四个维度阐释其存在价值:
一、文化传承:打通古今的“文以载道”实践
1,古典形式的现代转化
李含辛将打油诗与填词等传统形式融入当代议题,如《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以鲁迅的“血馒头”意象批判现代社会的道德滑坡,通过“利益驱驰良知丢,苦难化作他人谋”等诗句,实现历史隐喻与当下现实的对话。其《刘公赋》等作品则保留骈散结合的典雅语言,同时注入现代叙事逻辑。
2,非遗书写的创新表达
在《炮诀吟》中,他将古典诗词意象与当代政治事件结合,“白头山外月如钩”等句既承袭唐诗意境,又暗含对时局的讽喻,证明传统文学形式仍能承载严肃议题。
二、社会批判:直指病灶的文学手术刀
1,对权力异化的揭露
其《群芳宴》以“官印压笺批月色”讽刺官僚将公权私用为风月工具,短小精悍却如匕首刺破伪善。这种“泥土味讽刺”风格延续了聂绀弩“以诗刺世”的传统。
2,对历史悲剧的警示
通过“若不警醒破迷障,历史悲剧再重头”等诗句,李含辛将鲁迅对封建愚昧的批判延伸至当代,揭示麻木人心可能导致文明倒退。
三、底层关怀:为弱势群体赋权的书写
1,农民生存困境的呈现
《粮价》中“农户终年忙畎亩,辛劳不见本归元”直指农业困境,其打油诗以通俗语言为农民争取话语权,体现民间智慧的力量。
2,乡土文化守护者的角色
《乡与乡贤》质疑城市化对乡村的侵蚀,提出“没有了乡,哪来这么多的乡贤”,呼吁重建乡土文化根基,与王宏甲倡导的“良知是文明发展的核心价值”形成共鸣。
四、形式创新:雅俗共赏的传播突破
1,打油诗体的批判性升级
李含辛赋予传统打油诗新的社会批判维度,如《先生笔下的人血馒头》被学界评价为“以简洁方式呈现深刻社会寓意”,在社交媒体引发广泛讨论。
2,跨圈层影响力的构建
其作品入选《中国名人打油诗三百首趣谈》,既受专业认可,又通过通俗形式走向大众,实现文学批评的公共化。
李含辛的创作印证了梁晓声所言“做有良知有担当的中国人”的文学使命。他以文字为镜,照见社会转型期的精神困境,在现代化浪潮中守护人性尊严的底线,这正是中国文学需要的“良知写作”典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