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由广州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三团英雄二连主办的靠茅山对越炮击作战40周年纪念活动,在连队组委会和当地政府部门的协同下,以及那花村委和群众的大力帮助下,顺利完成这次活动,回顾四十年前的今天,我们战友在这边境线上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安宁,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024年5月,广州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三团英雄二连主办的靠茅山对越炮击作战40周年纪念活动在广西边境圆满举行。这次纪念活动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牺牲烈士的深切缅怀,以及对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弘扬。靠茅山炮击战作为老山轮战的重要策应行动,在中国对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意义,而英雄二连在此次作战中展现了工程兵部队的特殊贡献和牺牲精神。
靠茅山位于广西龙州县与越南谅山省七溪县交界处,当地人称"扣梅岭",主峰海拔823米,军事上称为823高地。该地区地形复杂,东西两侧狭窄,南北两端长,主峰南侧约4公里处为越南4号公路,是中国西南边境的战略要地。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后,越军趁机占据了靠茅山的骑线点,并将其军事化,不断挑起边境冲突,严重威胁中国边境安全。
1984年4月,为配合云南方向老山轮战,中央军委决定对靠茅山实施拔点作战,牵制越军主力。此次作战原计划为步兵进攻,但因地形复杂、越军工事坚固以及天气恶劣(突降暴雨引发山洪)等因素,指挥部临时决定将作战方式改为炮击战,以减少人员伤亡。这一决策体现了中国军队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思想,也展现了对战士生命的高度重视。
炮击战由广西军区独立师、41军、42军以及从陕西调来的低空导弹部队等十几个炮兵团共同参与,工程兵第十三团也参与了炮阵地的构筑工作。这场炮击战持续了三年,从1984年4月2日至1987年,期间我军动用了大量库存炮弹,既消耗了越军的防御工事,也锻炼了炮兵部队的实战能力。炮击战的效果显著,越军"上午修,我军中午轰;越军今天修,我军明天轰",使其无法有效维持防线,最终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间接支援了老山战役。
二、广州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三团英雄二连的历史沿革与贡献
工兵第十三团英雄二连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的部队,其前身为国民革命军陆军独立工兵13团一营二连,成立于抗日战争时期,主要从事架桥、排雷、破坏、炸桥等任务。新中国成立后,该连队随部队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部队,参加了多次边境作战和工程建设。
在1984年靠茅山炮击作战中,工兵第十三团英雄二连承担了重要的工程保障任务,特别是在炮阵地构筑、道路开辟和雷区清除等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该连队在作战中展现了工程兵特有的专业素养和牺牲精神,为炮击战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支持。
连队副连长邹芳林在此次作战中表现尤为突出。他是一位"爆破大王",在敌炮火下多次带领战士抢修军路,成功改进了三种爆破作业程序和两种点火方法,使作业速度加快了五分之二 。1984年5月2日,在构筑538.6高地至靠茅山03高地的急造军路时,邹芳林不幸遭敌炮火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战后,他被原广州军区评为烈士,追记一等功并授予"筑路爆破英雄"荣誉称号 。
2024年靠茅山对越炮击作战40周年纪念活动具有多重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纪念活动是对牺牲烈士的深切缅怀。在炮击战中,工兵第十三团英雄二连有五位烈士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包括邹芳林副连长等。他们的牺牲换来了边境的和平与安宁,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纪念活动通过回顾历史、追忆先烈,让后人铭记这些为国捐躯的英雄。
其次,活动是对历史记忆的传承与延续。靠茅山炮击战是中国对越边境自卫反击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通过纪念活动,可以将这段历史记忆传递给新一代,特别是边境地区的青少年,增强他们的国防意识和爱国情怀。
再次,活动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实践。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具体的历史事例和英雄人物作为载体。靠茅山炮击战中工程兵部队的英勇事迹,特别是邹芳林等烈士的牺牲精神,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生动素材。纪念活动通过讲述英雄故事、展示历史文物等方式,让参与者直观感受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最后,活动是军民团结、边疆稳定的有力促进。纪念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和那花村委及群众的大力帮助,体现了军民团结的优良传统。这种军民互动不仅增强了边民的国防意识,也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和谐稳定。
四、如何通过类似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需要多管齐下,结合传统与创新方式。基于靠茅山对越炮击作战40周年纪念活动的实践,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加强军民共建,深化红色教育。广西边境地区近年来实施"红色引领"行动,打造友谊关和法卡山等爱国主义教育研学精品路线,成立"红色边关"宣讲团,推动红色文化进边境机关、校园、乡村、社区和企业。类似地,可以将靠茅山炮击战纳入边境红色教育体系,建设烈士纪念馆、纪念碑等设施,邀请老战士讲述战斗经历,形成军民共同参与的红色教育网络。
2. 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红色基因的传承需要与时俱进。可以借鉴材料中提到的红色基因数字化转型路径,开发与靠茅山炮击战相关的数字游戏、VR体验等文创产品,让青少年在互动中了解历史、感受英雄精神。同时,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传播烈士事迹和英雄故事,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
3. 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教育实效。广西边境地区实施的教育提升工程为红色基因传承提供了政策支持。例如,对边境0—3公里范围内学校就读的学生,其学前教育阶段保育教育费、普通高中教育阶段学费由财政予以全额补助,每年每生补助1500元生活费 。可以将靠茅山炮击战的纪念活动与这些政策结合起来,建立常态化、制度化的爱国主义教育机制,确保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4. 弘扬英雄精神,树立时代楷模。邹芳林副连长等烈士的事迹展现了军人的牺牲精神和专业素养,是新时代的楷模。可以通过评选表彰、媒体宣传等方式,弘扬他们的精神,激励当代军人和青年。同时,可以邀请英雄烈士的家属参与纪念活动,讲述家庭故事,增强红色教育的感染力。
5. 结合国际形势,增强国防意识。靠茅山炮击战不仅是一次军事行动,也是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要举措。在新时代背景下,可以通过纪念活动,回顾历史经验,分析当前国际形势,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安全观念,为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凝聚共识。
综上所述,靠茅山对越炮击作战40周年纪念活动是一次重要的历史回顾和精神传承。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缅怀了牺牲的烈士,也重温了那段艰苦卓绝的边境保卫历史,更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工程兵第十三团英雄二连在炮击战中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牺牲精神,是红色基因的生动体现,也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资源。
未来,随着边境形势的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复杂化,红色基因的传承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一方面,需要更加注重红色文化的创新传播,适应新时代青年的特点和需求;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加注重红色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将其转化为教育资源和文化产品。
靠茅山炮击战的历史记忆和英雄精神,将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热爱祖国、报效国家。通过持续开展类似纪念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我们能够更好地凝聚民族共识,增强国家凝聚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作者简介:孙学江,笔名孙学江工作室、独孤一剑,退役军人,中共党员,文学爱好者。用文字记录生活点滴,描绘人生百态与社会万象,荣获半朵中文网第十一届高级专栏作家。其作品遍布各大网络平台。
2024年在星耀华夏·盛世好文学“华夏文豪杯”全国征文赛中荣获亚军,并晋升为名篇金榜总编辑,同时受聘为名篇金榜总顾问与创始讲师,在名篇金榜十大人物编辑赛中斩获“风云人物奖”,并在名篇金榜“华夏文豪杯”大赛中再度夺魁,荣获“钻石奖”。人生感悟:大道至简,诸法自然;与时俱进,因果相承。种下大豆不会收获玉米,世间万物皆有其定数与规律。
1983年10月入伍,1985年11月参加对越防御作战,1987年4月退出战场。1989年4月退出现役。
“岁月碾压欲成泥,成形煅烧方成器。生活沉淀一杯酒,完美无瑕做传奇。”所谓的英雄,皆是时代的产物,并无超时代英雄或英雄时代之说。
在这里有个观点说一下:也就是人们经常所说的鸡蛋从内部打破是生命;从外部打破是食物,但结果却截然不同,一个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一个是旧事物的灭亡和嫁衣,道理都知道,但细思的人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