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家华总导演

《扬州晚报》整版报道
全球微电影之都、东方情都郑家华总导演
2025年8月12日,《扬州晚报》记者王鑫整版报道了全球微电影之都、东方情都总导演郑家华先生的人生优秀故事,突出报道了他关于汪曾祺影视作品创作历程和纪念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发生在高邮地区的影视作品三部曲《秘密交通站》、《烽火赤子》、《三垛河伏击战》。
郑家华先生是高邮市微电影协会主席,在影视领域特别是在微电影领域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全球微电影之都、东方情都依托中国扬州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城,高举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城市高邮和中国东部京津冀与长三角的中心之湖高邮湖这两张靓丽的名片,向世界宣介中国的文化故事。"两都"建设先后得到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心旻同志、全国人大代表、扬州大学党委书记丁建林同志、扬州市原副市长王玉新同志、高邮市委书记田醒民同志等各级领导同志的支持,北京新四军研究会和高邮新四军研究会领导也亲自关心、支持"两都建设"相关活动。
据郑家华总导演透露,为了庆祝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100周年,他们将组织力量,创作一部大型的新四军铁军传奇影视作品。(涓子)
郑家华:用电影之光照亮家乡
扬州晚报 王鑫
2025年8月12日
【“凡人”小传】
郑家华,高邮市微电影协会主席,拍摄过汪曾祺作品三部曲,荣膺第六届北京中国国际微电影节创作奖、江苏省广播电视政府奖、金凤凰奖、中国邯郸国际微电影节导演奖、第二届宁波国际微电影节制片人奖等。
【“凡人”自述】
用镜头讲述水乡故事
痴迷摄影的他用镜头讲述水乡故事,把汪曾祺作品搬上银幕——
郑家华:用电影之光照亮家乡
作家和故乡之间,一定是相互成就的。汪曾祺从高邮走出,水乡润泽出他清雅淡泊的文笔,而他又用一篇篇经典隽永的文字,让高邮这座小城,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汪先生的背影已然远去,但是高邮人从未遗忘过他。汪先生留下的那些文字,《受戒》《岁寒三友》《陈小手》等一一被拍摄了影视作品,那些鲜活的小说人物从此有了具象,而拍摄这些作品的,就是高邮人,名叫郑家华。
喜欢摄影,一技之长成为他的事业
郑家华出生于1959年,从小就对摄影艺术很感兴趣。在高邮中学读书时,他听说红旗中学有位老师的摄影技术很高,家里还有洗印照片的暗房,放学后就经常跑去,跟在这位老师后面学摄影。他们在高邮城的大街小巷里穿行,拍摄下一幅幅生动的人间烟火。他们在运河堤上走过,定格下镇国寺宝塔在河中的倒影。郑家华还喜欢去文化馆,那里也有摄影干事,没事他就跑过去,跟在后面学技术。
拍摄微电影《受戒》获奖,图为郑家华(右二)和汪曾祺子女等合影
中学毕业后,郑家华和很多同学去了卸甲农村,因为他有摄影方面的特长,当地又正在筹建一家照相馆,他就前去帮忙,农活都没怎么干,经常为乡亲们或者学生拍照。说来也巧,汪曾祺的妹妹也在那里,汪曾祺的妹妹偶尔会说一些家事,让郑家华对这位高邮作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没过两年,郑家华当兵入伍,前往泰州的省军区教导大队,征兵的干部知道他有一技之长,就安排他在电影放映队工作。部队里的片源很丰富,主要是一些战争片,如《上甘岭》《英雄儿女》等。每次放映的时候,郑家华就在一边琢磨,导演的运镜是怎样的?演员的片场调度是怎样的?他经常把自己设想为导演,调配剧组进行拍摄。
郑家华还有一个任务,就是摄影。那时候开大会,上万人聚集在广场上,为了拍摄全景,他要爬到十几米高的梯子上占据高位。一个人登高,手脚都是哆嗦的,但是一拿起相机,双手稳如磐石。
多年历练,他选择将镜头对准高邮
从部队退伍后,郑家华就被分配到高邮电视转播台,当时只具备转播电视的功能,他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就去了工人文化宫,负责摄影美术方面的工作,有了新电影上映,他就去画海报,他也爱看电影,每次都会在心里面琢磨着拍摄电影技巧这些事。
1984年,高邮电视台花了4万美元,从日本购买了2台索尼摄像机。在当时,这可是天价,这也引起了郑家华的强烈兴趣,他心想自己终于可以发挥所长了。他成为了高邮电视台的一名记者,扛着摄像机的感觉还是很过瘾的,他穿行于高邮的大街小巷、田间湖畔,用镜头记录这座城市的变迁与温情。他的工作不仅是技术的呈现,更是对时代真实的忠实捕捉。
用镜头讲述水乡故事
工作之余,郑家华也不忘充电。他前往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进修,系统学习了很多专业知识。教授们在课堂上的悉心教导,同学们在宿舍里的交心交流,都让郑家华获悉匪浅。
羽翼丰满的郑家华,也曾想飞出高邮,在更大的世界中闯荡。他曾前往山东卫视,那是卫视如星辰初升的年代,信号从泰山之巅的转播塔发出,将齐鲁大地的声画织入全国观众的荧屏。他也曾前往厦门电视台,录制过海峡两岸的节目,白天拍摄,下午制作,晚上就要传到北京,南方开放高效的工作效率,让郑家华的脚步都比以往快了很多。
郑家华是个恋家的人,在外面的时间久了,总也怀念高邮街头的一碗虾籽馄饨。见过世面的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回到高邮。
高邮的文史资源丰富,训诂大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学术界享有盛誉。郑家华就曾带着摄影团队,前往北京、上海等地,采访了众多国内顶流的专家学者,拍摄成的纪录片《王氏父子》广受好评。
郑家华导演的电影作品获奖
那时候,高邮作家汪曾祺的文名,已经在全国传扬开来。这位可爱的“老头儿”,用质朴清新的文字,书写出一段文坛佳话。郑家华也在高邮电视台,开设了《晚饭花》等文艺栏目,而《晚饭花》正是汪曾祺笔下的小说名称。郑家华用自己的方式,像这位从高邮走出的大作家致敬。汪曾祺在北京病逝后,郑家华立刻赶到北京,在八宝山进行了送别汪曾祺的现场报道。
挑战自我,他拍摄汪曾祺电影三部曲
2012年,郑家华的工作岗位已经来到了文化产业部门。他也深刻感受到,新时代的浪潮正在席卷传播业,比如拍摄视频,以前都是电视台记者扛着沉重的摄像机,而现在的年轻人手持一个单反相机就能完成,单反相机还可以换镜头、虚化背景等,这些都让郑家华跃跃欲试。
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家华看到了北京电影学院几个学生拍摄的微电影《受戒》,看完之后,他如鲠在喉。这是汪曾祺的经典小说,但是这部微电影看上去怪怪的,不仅没有来到高邮实景拍摄,就连演员的方言也是上海话。自己作为高邮人,为什么不拍汪曾祺的作品?
真正去拍摄的时候,郑家华感受内心“又爱又怕”,心中的悸动,时而令人兴奋,时而叫他紧张。汪曾祺的小说,文字如散文般优美,读上去清雅平实,但是缺少激烈的矛冲突,这是影视作品最难的地方。要不要增加情节冲突以迎合观众们的口味?最终郑家华还是决定忠于原著,汪曾祺写得淡淡的,他就拍得淡淡的。
当这部微电影《受戒》在高邮电影院试映的时候,坐在观众席上的郑家华百感交集。他努力用镜头还原出汪曾祺笔下的水乡,那丝萌发在芦苇荡中的爱意,竟是如此清新动人。这部微电影后来获得了江苏省广播电视文学类专题三等奖、江苏省金凤凰奖、扬州市广播电视一等奖等。汪曾祺长子汪朗看完后感叹,父亲的作品改编成影视作品难度有点大,但是这部微电影就是献给父亲最好的礼物。父亲的作品来源于家乡的人、事、物,由家乡人来拍摄,能更好地表现出作品的意境,《受戒》就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能够借助这部作品,让更多人认识高邮、了解高邮、喜欢高邮。
《受戒》的成功极大激励了郑家华的创作热情,他又将目光投向汪曾祺另一部小说《岁寒三友》,他不满足于微电影,而是将自己数十万的积蓄全部投入,正式组建了一个电影剧组,服化道灯录美一应齐全,每天光是盒饭的费用就要几千元。拍摄的场景全都是在高邮,也都请了专业演员。有点可惜的是,这部几乎倾注他所有精力的电影,至今还没有上映,还在等待合适的机会。
但是这并未让郑家华气馁,他又重整旗鼓,拍摄了第三部微电影《陈小手》,尽管在制作成本上投入较小,但是所有的细节都不含糊,比如小说中的一匹白马,这就让他费尽了心思,找寻了很久才找到合适的马匹。
如今,郑家华的工作室,就在高邮东大街206号,这里距离汪曾祺故居也就几十米的距离。在这间工作室内,摆放着很多拍摄道具,如货郎柜子、舂米道具等,这些都是郑家华自己制作的。这里的住户原本姓谭,是一位银匠,谭银匠和汪曾祺关系交好,他曾为汪曾祺打造过一枚银制的书签,汪曾祺爱不释手。接下来,郑家华打算把这个故事搬上银幕。
对话
今年拍摄抗战题材三部曲
记者:现在您是高邮市微电影协会主席,现在协会多少人?主要拍摄什么类别的微电影呢?
郑家华:现在协会有50多个人,大家都是热爱拍摄才走到一起来的。现在有的拍微电影,有的拍短视频,最近这几年,短视频是很大的风口,每个人都是自媒体。很多单位都有拍摄短视频的需求,比如反腐倡廉、食品安全等方面,我们拍微电影、短视频,希望能提供一些正能量。
记者:您今年的主要拍摄计划有哪些?
郑家华:今年我打算拍摄抗日题材三部曲:第一部是讲述秘密交通线,高邮湖西一带以前就是秘密交通线的必经场所,这里水网纵横、路线隐秘,很多从上海过来的革命干事、进步学生都是从这里抵达抗日根据地的,目前这部微电影已经拍好了。第二部拍摄“烽火芳华”的故事,在高邮汉留,也是苏中一分区的区域,当时有很多妇女都为战士们提供保障,后来军队要走,就有8位妇女跟随部队走了,这个故事很感人。此外,还有三垛河口伏击战,也是抗日重要一战。这些都在筹备之中,期待早日完成。
(通讯员 张学杰 记者 王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