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玉案·青灯引》
残灯照影幽冥路,
更几度、风和雨。
凤髻金钗埋恨处,
血描眉黛,泪沾婚书,
谁记前生误?
冰河旧约魂曾渡,
玉佩双分断肠句。
若问因果何日悟?
七灯燃尽,一槐春暮,
满地梨花絮。
——
第一回 荒山夜雨逢鬼嫁 残庙青灯照前缘
暮春三月,岭表烟瘴正浓。
书生柳明远踩着湿滑的青苔石阶,布鞋早已被山露浸透。他抬头望了望天色——西天最后一抹霞光正被墨汁般的乌云吞噬,远处传来闷雷滚动之声。
"怕是赶不到驿站了。"他抚了抚肩头蓝布包袱,里头裹着《四书章句》与一支狼毫笔。笔杆上刻着"青云"二字,是恩师临行所赠。
山风忽急,吹得道旁老槐簌簌作响。几片纸灰打着旋儿扑到脸上,带着焦糊的檀香气。柳明远眯眼望去,只见山腰处隐约浮着两点青光,如幽冥鬼火,忽明忽灭。
"奇哉,这荒山野岭竟有人家?"
待拨开齐腰的野蒿走近,才见是座倾颓的山神庙。半扇朱漆庙门斜吊在门框上,檐角铜铃早已锈成青绿色,却无端发出"叮铃"脆响。更奇的是,那残破门楣竟贴着崭新喜字,艳红如血。
"吱呀——"
推门瞬间,霉味混着线香扑面而来。庙内景象令柳明远倒吸凉气:蛛网密布的供案上,七盏青铜油灯排作北斗状。当中一盏火苗碧绿,照得四面壁画上的山神面目狰狞。最骇人的是神像脚下横着一具褪色棺木,棺盖半开,露出里头大红的嫁衣一角。
"生人勿近。"
沙哑声音在耳后炸响。柳明远骇然回首,见个驼背老妪不知何时立在身后。她脸上扑着惨白铅粉,两腮却涂着艳若桃花的胭脂,活像纸扎店里的童男童女。
老妪枯手递来三支线香:"郎君若要借宿,且先拜过山神爷。"
香刚插入炉中,庙外忽起喧哗。但听唢呐凄厉,铜钹震天,分明是送亲队伍的声响。可那调子七转八折,竟似出殡时的《哭皇天》。
"小姐到了!"老妪褶皱里挤出怪笑,"郎君有福,今夜能喝杯喜酒。"
八个轿夫踏着雾气飘进庙院。他们皆着绛色短打,腰间系着白麻绳,面色青白如冻硬的年糕。那顶猩红轿子晃得厉害,轿帘翻飞间,可见里头坐着个凤冠霞帔的身影。
暴雨骤然而至。
柳明远被挤到廊下避雨,忽见轿中探出半截素手撩帘。皓腕上一道青痕蜿蜒如蛇,在烛光下泛着诡异光泽。书生浑身剧震——十五年前那个雪夜,他从冰窟窿里被托起时,分明见过这枚印记!
"姑娘且慢!"他不顾礼仪抓住轿帘,"可还记得..."
轿中传来轻笑。一只戴着鎏金护甲的玉指挑起帘角,新娘盖头下的朱唇轻启:"恩公竟长这么高了。"话音未落,惊雷劈落,照得轿内一片惨白——那嫁衣下摆竟在滴滴答答淌着水,在青砖地上汇成小小血潭。
老妪突然插到中间,铜铃眼瞪着书生:"吉时将至,郎君莫要冲撞新娘!"说着往他手里塞了块冰凉事物。低头看时,却是半块羊脂玉佩,裂纹处沾着暗红,像被血浸透过。
柳明远正待细看,供案上七盏青灯突然齐齐摇曳。最末一盏"噗"地熄灭,棺中嫁衣无风自动,如有人正在穿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