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了人谈事情,如果自己提前到了很长时间,你会怎么做?很多人可能会到处逛逛,打发时间;也有人会刷手机,消磨掉等待的过程。而过去的我,若是提前到达,往往会在等候中感到有些不耐烦,心里催促着对方快点出现。但不耐烦归不耐烦,我却一直保持着一个极少数人能坚持的习惯,除非极为特殊的情况,我几乎从来不会迟到。绝大多数时候,我到达约定地点都是提前的,而且是提前不少。
我已经记不清是谁说过那句话了:“我约的不是某个人,而是与所约定的时间签下了一份契约。”这句话我听到的那一刻,心里有一种被击中的感觉。因为这正是我内心深处一贯的坚持,尊重时间,就是尊重彼此;遵守约定,不仅是对别人负责,更是对自己负责。
我发现,一个人究竟是怎样的性格、怎样的品行,有时候不用经历太多复杂的考验,光从他处理时间和约定的方式,就能看得出端倪。那些总是习惯迟到的人,嘴上可能说得天花乱坠,但骨子里未必真的尊重他人;而那些说到就尽力做到的人,纵使并非完美无缺,却往往有一份值得信赖的品质。我不敢说自己是个道德完人,也不敢说自己每一句话都绝对言行一致,但我敢说,只要我答应的事情,就一定会全力以赴去兑现。哪怕是在喝醉的时候一时冲口承诺的事,第二天醒来我依然会去履行,因为我认为承诺一旦出口,就带着分量,不能轻易打折。
正因如此,我这一生中有不少真正的朋友和兄弟,我想,这和我这种在承诺上不打折扣、在时间上守信用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朋友之所以愿意信任你,往往不是因为你多有能力,而是因为他们知道,你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而今天,当我再次提前到达与人约定的地点,我的心态却与过去大不相同。我没有立刻发信息告诉对方我已经到了,也没有在心里默默抱怨等待的枯燥。相反,我找了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把带在身边的学习资料拿出来,认真看了几页,又停下来思考,接着索性写下了这篇文章。那一刻,我意识到,我不再急于让时间快点过去,也不再把等待当作一种浪费,而是把它变成了一段我可以掌握、可以增值的时光。
如果这篇文章只是平铺直叙地讲述这个小插曲,似乎并没有多少“值得看的内容”。但在我看来,这背后的意义却不容小觑,它代表着我在利用时间、调整心态上的一次成长。成长从来不是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它往往是日积月累的小习惯、小转变堆砌而成的。有些人以为成长只发生在那些轰轰烈烈的经历里,比如换工作、创业、旅行、失恋、成家。但实际上,真正的成长更多是在这些不起眼的日常细节中发生的,比如你学会了把等待变成一种沉淀,而不是焦躁;比如你学会了让自己安静下来,而不是用无意义的消耗去填补空白;比如你学会了利用零碎的时间,做一些让自己变得更好的事。
我常常在想,守时这个习惯对一个人究竟意味着什么。表面上,它只是一个生活习惯,像是早睡早起、按时吃饭一样简单。但实际上,它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外化,是对自我约束力的日常考验。那些习惯守时的人,往往在其他事情上也会表现出自律与责任感。因为守时不仅仅是管理钟表上的时间,更是管理内心的秩序感。你守住了约定的时间,也就守住了别人对你的信任,而这种信任一旦建立,就能为你的人际关系、事业发展提供看不见但极其重要的助力。
相反,习惯迟到的人往往会为自己找到各种借口,堵车、工作太忙、忘了时间……这些理由听起来似乎情有可原,但实际上只是掩盖了他们缺乏时间意识和责任心的事实。一次两次,也许别人还会体谅你,但次数多了,别人就会在心里给你贴上“不可靠”的标签,而这种印象一旦形成,很难再挽回。
我也曾经急躁、曾经不耐烦、曾经在等待中浪费掉无数原本可以利用的时间。但如今,我更愿意让时间成为我的朋友,而不是敌人。等待不再是被动的消耗,而是主动的投资。我不再把焦点放在别人什么时候出现,而是放在我自己能在这段时间里做些什么,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这种转变,既是心态的成熟,也是生活的智慧。
时间,其实是最公平的资源。每个人每天都有24小时,区别在于,你是被它推着走,还是你能牵着它走。你是让它在手中溜走,还是把它攥在手里,让它生出价值。守时是尊重别人的时间,而珍惜等待,是尊重自己的时间。
有时候我会觉得讽刺,在这个人人都喊着“时间宝贵”的时代,真正懂得守时的人却越来越少。那些口口声声说要高效、要珍惜时间的人,反而是迟到、拖延的常客;那些自称忙得不可开交的人,却常常把别人放在等待里,丝毫不觉得欠了对方一份尊重。更讽刺的是,他们甚至觉得这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优越感,仿佛让别人等一等,才能显得自己很重要。殊不知,真正重要的人,从不靠浪费别人的时间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