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与血液:民营经济之于中国经济的生死抉择
中国的经济结构可形象地比作:国有经济是骨骼,民营经济是血液。骨骼能支撑形体,但没有血液的滋养,很快就会失去生命力。现实中,恰是民营经济在为国家经济注入活力、创造就业、推动创新与增长。
一、民营经济的庞大贡献
众多权威数据表明,民营经济在经济中的地位不可替代:
- 税收贡献:民营企业贡献全国税收的50%以上,有来源指出已经超过59% 。
- GDP贡献:创造60%以上的GDP 。
- 就业支撑:提供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新增就业高达90% 。
- 出口主力:2024年,民营企业进出口额达24.3万亿元,占全国进出口比重为55.5% 。
这组数据展现了民营经济的“骨骼”——它不是附属,而是经济“血液”的核心。
二、民企困境:压力从多个方向袭来
尽管承担重大责任,民营企业却承受越来越大的压力:
- 税费负担沉重:小微企业利润本就微薄,再承担社保、公积金等各类缴费,就如曹德旺说的,那不是良药,而是“毒药”。
- 成本不断攀升:从土地、能源、原材料到人工成本,都在上升,削弱了民营企业的竞争优势。
- 政策环境紧张:在高监管、高税费、高成本叠加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越来越难生存。
与此同时,国有企业常享有稳定利润,像石油、电力等行业利润丰厚,而民营企业却被迫在逆境中掏血“救活”自己。
三、结构失衡可能带来的风险
如果继续忽视民企的困难,中国经济将面临风险:
- 血液供应不足:企业倒闭、就业减少,经济活力被逐步削弱。
- 骨骼再坚固,也无法独撑大厦:国企能稳定,但缺乏市场反馈与灵活性,无法替代民企在创新与就业上的作用。
这正是“骨骼无血液则倒”的真实写照。
四、政策建议:让血液流动,让骨骼坚固
要打破这一困境,以下几点建议尤为关键:
- 中小民营企业税收减免
尤其是应在经济下行期,对中小微企业在所得税、社保等方面给予实质性减免,让企业喘息、生存并发展。
- 降低要素成本
减少土地、能源、物流等基础成本支出,恢复制造与服务业竞争优势。
- 优化营商环境,减少行政负担
监管在下行期应适度放宽,让市场机制自发修复。
- 扶持创新与市场拓展
鼓励民企研发与国际化,通过出口、技术升级提升附加值和盈利空间。
结语
民营经济并非“配角”,而是中国经济的循环关键所在。让“血液”流动,经济才有生机与韧性;只有这样,国有经济这个“骨骼”才不会因失血而崩溃。
“骨骼”再强,如果缺了“血液”,也只是形无内容的躯壳。唯有两者共振,才能保持经济体的健康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