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宜兴文广新局举办了别开生面的消防运动会,什么叫消防运动会?顾名思义就是消防演练,看看设备如何,看看操作技能如何,这是群众性的消防知识普及与演练,通过运动会,学习并掌握消防知识,居安思危,增强防灾救灾意识。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火的利用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突飞猛进,但回禄之神也乘机时时光顾。譬如宣统二年,宜兴东大街就被烧了大半。所谓是吃一堑长一智,灾害之后人们就会备下减灾救灾用品,这就是消防设备,譬如今天的灭火瓶消防车等。消防车不仅自带一车厢水,在有自来水消防栓的地方,它携带的水管接上就能用。
过去没有消防车,也没有粉剂灭火瓶,但过去也有简陋的消防设备,这就是水龙,过去也有消防运动会,这就是一年一度的水龙会,水龙会那天就是水龙节。水龙发明于哪朝哪代,水龙节又诞生于何时何地,目前很难考证,我1只记得我们宜兴的水龙节是在每年的二月廿三日,而且很隆重。那时我还在上学,上城北小学。
明清水龙的主体是一个椭圆形的深木桶,大小不等,以小的为例,长85厘米,宽60厘米,深56厘米。桶中间立有支柱板,支柱板厚6厘米,上宽下窄,上部11厘米,下部6厘米,板上顶着压杆,压杆长330厘米,可两边各站五六人相互对压跷动。桶内有水龙胆,安装在上下托板之间,托板宽20厘米,下托板距离木桶底部6厘米。水龙胆是一大二小三个水筒,相互连体,是个整体的翻砂浇铸金属件,大的是出水筒,直径17厘米,高70厘米,小的是吸水筒,直径13厘米,高约40厘米。吸水筒下端是通的,内有活动盖板,固定的下托板处有对应圆孔。支柱两侧各有一根小拉杆,上连压杆,下接拉板。拉杆长45厘米,粗2.5厘米,拉板在吸水筒内,压杆跷动时,拉板在吸水筒内作真空吸压活塞运动。吸水时,活动盖板打开,水流在拉板吸压作用下源源不断地从下托板进水孔被吸入进水筒,压水时,活动盖板关合,水流在拉板吸压作用下被从下连接管压入出水筒。下链接管直径8厘米,上链接管直径5厘米,上链接管无通水作用,只作进水筒和出水筒之间的固定。出水筒顶部是细小弯管状,直径5厘米。压杆跷动后,水流最终被压出出水喷枪。喷枪有一米多长,口略小,后面有一段软管连接出水筒弯管。操作时,由掌龙手手持喷枪,向起火点喷水,水当然是由无数的后勤人员不断地从河里挑来倒进木桶的。为了水龙便于搬运,水龙木桶下有抬架,抬架长150厘米,宽60厘米。过去还有带轮的,有四个木轮,直径约二十公分,可以推着走,省了抬的麻烦。
那时乡村由于地广路宽多为平房,遭遇火灾时,大家一窝蜂在河里用桶用盆提了水来浇泼就行了。街镇人多周转不开,且多高楼毗连,临灾施救就要靠水龙了,所以水龙是街镇才有的消防设备。宜兴是县城,自然比一般乡街规模大,所以宜兴有两台水龙。一台在蛟桥河南的城隍庙,一台在蛟桥河北的西新街口。西新街在光荣西路南,在人民路上与光荣西路并行向西,过去蛟桥到太滆桥那一段也不叫人民路,叫中正路。
水龙会时掌龙员不是对着火喷水,而是对着人喷水,所以就格外有趣格外闹热。我就见过几次这样的喷水,这天,水龙一早就被抬到一个空旷地,先检查有无腐朽破损,再试压。水龙队队员有二三十人,分工为掌龙、压杆、担水等。其中掌龙等几名主要队员还头戴古代武将一样的铜帽,铜帽可以在救火时起到保护头部防火防砸。
水龙是各商店出资置办的,人员则是义务的。水龙会开始时要用猪头三牲祭水龙,商会会董会焚香祈祷天地神灵,祷词一般会说“玄冥发扬,回禄不降,风调雨顺,佑我一方。”然后宣布水龙会开始,霎时间压手呐喊压杆跷动,水柱在掌龙手里向前方翻滚而去,最远可达三十多米。云南傣族有泼水节,泼水节上被泼到水是吉祥的,水龙会上被淋到水同样也是吉祥的,会给你带来一年好运。所以围观的人都跃跃欲试,想冲上去淋点水,但又不能淋得太多,一不小心被淋成落汤鸡就惨了,不仅引得人们哄堂大笑,还得赶快回去更衣,毕竟春寒料峭,弄不好会伤风感冒的。水龙会就在这观众与掌龙的斗智斗勇中进行,落汤鸡是常有的,哄笑声也就时时在人群中爆发开来。
放水龙的地方叫水龙宫,宫内要供火神牌位,校水龙时要祭火神,水龙会结束后,也要请戏班子唱戏招待大家,这叫水龙戏。水龙戏每年有两场,还有一场在正月十五。另外就是如果真失火了,用过水龙后也用猪头三牲祭水龙,这叫谢水龙。
抗战胜利后宜兴城里有了洋龙,洋龙不用木桶,有长长的吸程管和扬程管,主体比水龙桶小,原理像现代的电动水泵,省却了挑水的麻烦,但也是人工压翘的。有一年我在西城门外任公钓台看的就是洋水龙会,城南城北两台洋水龙比赛,吸程头放在竹篮里扔进了西氿,掌龙手里的水枪只有一尺多长,操作更加方便。县府官员商界名流都到场了,全城百姓也拔巢而出,大有当年苏东坡密州出猎,倾城相随的热闹,今天想起来,依然令人兴奋。
新中国成立后,宜兴水龙归政府管理,消防成为常规性工作,水龙会取消,但水龙会在乡镇还存续了七八年,张渚就有六月廿三校洋龙的说法。1950年,丁山、和桥、官林、周铁、徐舍、高塍等镇建立了水龙中队,每队有四五十人,新庄、芳桥、扶风、新芳、丰义、大浦等街建立了水龙小队,每队有二三十人。1958年以后,随着现代消防体系的普及,水龙和洋龙逐渐淘汰。如果有人想再看看水龙的尊容,可以,在周王庙的民俗馆里就收藏着一台。另外在杨巷芳东村还有,据说他们至今还传承着六月廿三水龙节校水龙的习俗呢。
【注释】
1我:笔者父亲。本文为整理父亲口述而成。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