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变
江苏/ 陶为祥
笔底明珠何处卖?迷游恋剧使人疯。
联网开屏三餐里,掷典抛经昼夜中。
传统文明遭践踏,西方糟粕被兴隆。
当前老小畏生养,气煞炎黄始骂宫!
2025.08.11晚19:30
位卑未敢忘忧国
一一剖析陶为祥诗作《变》
江苏/高劲鹏
陶爷爷这首《变》,字字如锥,既见诗家笔力,更藏赤子丹心。初读觉锋芒凛冽,细品方知字字皆从骨血里熬出,是对时代病灶的精准诊断,更是对文明根脉与民族根基的双重守望。
首联 “笔底明珠何卖处,迷游恋剧使人疯”,以 “明珠” 喻传统文化瑰宝,“何卖处” 三字掷地有声,既是诘问更是痛惜 —— 当先贤智慧沦为可售商品,当追剧沉迷取代深度思考,“使人疯” 的不仅是个体精神的迷失,更是整个社会认知的异化。陶爷爷以极简的对比,撕开了娱乐至上时代的虚伪面纱。
颔联 “联网开屏三餐里,掷典抛经昼夜中”,堪称现代生活的精准速写。“三餐里” 的开屏成瘾,“昼夜中” 的典经蒙尘,两组时间意象形成残酷对照。“掷”“抛” 二字用得极狠,既见动作之轻率,更显后果之沉重 —— 当指尖划过屏幕的速度,超过翻阅典籍的频率,文明传承便在不知不觉中断裂。陶爷爷没有半句说教,却以白描笔法让读者直面自身行为的荒诞。
颈联 “传统文明遭践踏,西方糟粕被兴隆”,直抵文化生态的核心病灶。“践踏” 与 “兴隆” 的反义对照,像一面镜子照出价值错位:本该薪火相传的传统被视作敝屣,外来的精神垃圾却被奉为圭臬。这种清醒的批判,源于对文化根脉的深刻认知 —— 爷爷深知,抛弃传统的民族如同无根之萍,盲目崇外的社会终将沦为精神殖民地。
尾联 “当前老小畏生养,气煞炎黄始骂宫”,尤见陶爷爷对民族根基的深切忧思。“畏生养” 不仅是个体选择的迷失,更是对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传统伦理的背弃。当赡养之责被推诿、生育之志被消磨,家庭的基石便会松动,民族的延续更将面临危机。“气煞炎黄” 四字振聋发聩 —— 先祖们在天之灵若见子孙既失孝道之根,又断传承之脉,那份 “骂宫” 的愤懑,实则是对家国存续的焦灼呐喊。爷爷以短短七字,道破了关乎民族生死的时代隐忧,这份对社会肌理的入微洞察,非有深厚的家国情怀不能及。
全诗八句,无一字炫技,却句句见筋骨。爷爷以古典诗词的形式,承载着对现代性危机的多维反思:从文化失守到伦理失序,从个体沉迷到民族隐忧,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这种 “以旧体写新痛” 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坚守。诗中没有廉价的哀叹,只有冷峻的解剖;没有空洞的呐喊,只有精准的穿刺。这份清醒与勇毅,源于对民族文化的赤诚热爱,更源于 “位卑未敢忘忧国” 的精神风骨。读罢掩卷,方知何为 “诗者,志之所之也”—— 爷爷以笔为剑,既剖开时代的脓疮,更敲响民族存续的警钟,这样的作品,堪称新时代的 “警世钟” 与 “醒民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