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的陈阿姨总是坐在那棵枣树下做手工活。傍晚散步归来,我常会搬个小板凳坐在她身旁,一边帮她做吊牌,一边听她絮叨那些陈年往事。她枯枝般的手指灵活地翻动着,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一条条蜿蜒的河流,记载着七十多年的风雨。"年轻时家境还算富裕,没想到老了要吃这种苦..."她的眼睛突然亮起来,随即又黯淡下去,"谁能想到,现在连孙子的读书费用都要靠我微薄的退休工资,做点手工钱交电费"
陈阿姨的故事像一把钝刀,缓慢而持续地切割着听者的心。封建传统思想,骨子里重男轻女,对儿子百依百顺,只要儿子开口就没有拒绝的时候。夫妻就因多种原因欠下巨额债务,离婚后各自消失,只留下一对孙子孙女。如今七十多岁的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做手工,佝偻着背的样子活像一棵被风雪压弯的老树。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周围俯拾皆是。我的父母亦是如此,妈妈为了贴补家用,七十多岁也在一小作坊里穿珠子。随处能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为儿女挑选最贵的食材,自己却吃着隔夜的饭菜;医院走廊里常见颤巍巍的老人拿着毕生积蓄为子女付医药费,而那个被治疗的"孩子"可能已经四十多岁。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有65%的老年人仍在经济上资助成年子女,这个数字在城镇中产家庭中更高。这些被啃老的父母,往往正是当年最溺爱孩子的那些人。
溺爱如同甜蜜的毒药,会缓慢侵蚀一个孩子的生存能力。心理学上的"习得性无能"理论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父母为孩子扫平所有障碍,孩子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韧性。我见过一个三十多岁的男人因为外卖迟到而崩溃大哭,只因母亲从未让他自己处理过任何生活琐事;也见过名校毕业的年轻人连续失业,只因受不了上司的几句批评。这些"巨婴"的背后,总站着一对包办一切的父母,他们用爱的名义剥夺了孩子成长的权利。
更可怕的是,这种养育方式会在代际间传递。被溺爱长大的孩子成为父母后,往往要么延续同样的教养方式,要么走向另一个极端——完全逃避养育责任。陈阿姨的儿子就是典型,他自己在蜜罐里长大,婚后却把养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年迈的母亲。美国心理学家朱迪斯·哈里斯的研究表明,过度保护型父母培养出的子女,成为合格父母的比例不足20%。这种代际传递的恶果,最终会由整个社会来承担。面对这样的循环,我们需要的不仅是同情,更是反思与行动。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多关心身边的"陈阿姨们",一个善意的倾听、一次顺手的帮忙,都可能成为她们眼里的光。但更重要的是,正在养育孩子的父母们应该警醒:爱的本质是培养独立的人格,而非制造永恒的依赖。适当让孩子经历挫折,教会他们责任与担当,这远比留给他们金山银山更重要。
夜幕降临,陈阿姨收拾着散落的手工材料,她今天晚做了几百个吊牌,能赚四五块钱。"今年孙子开学要带一万多去..."她喃喃自语。路灯下她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像一道深深的伤痕。我们身边还有无数这样的老人,他们正在用佝偻的脊背承担着两代人的养育责任。而制造这些悲剧的,恰恰是那份毫无节制的、名为"爱"的毒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