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堰河村:解码乡村振兴的生态密码
作者/李永合
七月流火,暑气蒸腾。应十堰科技学院曹校长推荐与邀请,我们怀揣热忱奔赴谷城县五山镇堰河村。这里地处鄂西北谷城、房县、丹江口交界处,版图面积12平方千米,下辖4个村民小组,共303户、1050人 ,曾是受“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掣肘的偏僻山区传统农耕村,却在乡村振兴浪潮中破茧成蝶,成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绿色明珠”。烈日高悬,也挡不住我们探寻其振兴密码的脚步。
初遇:绿浪撞碎旧时光
车驶入五山镇,“全国环境优美镇”的清爽扑面而来,似夏日凉风。五山·堰河乡村旅游区,如被绿海包裹的明珠,静候我们揭开面纱。
踏入村子,河的一侧,翠绿的茶田头戴轻纱,迎着远方的游人。招牌上清晰地写着“百日山茶场”。茶树们规规矩矩地站着,延伸到村子的那头,与远处的群山相接。近处,黄色、紫色的小花们伴着茶树,在微风中跳动。这连片万亩茶园瞬间撞碎“荒山”想象。谁能料到,眼前成团成簇、层层叠叠的茶垄,曾是“看山山秃头”的贫瘠模样?同行向导指着老照片展板,黑白色调里,村民在石缝中艰难刨土,牛车陷在泥泞动弹不得,满是辛酸。而当下,茶园里采茶女的笑靥,与旧时光苦难形成强烈新旧对话,诉说着土地蜕变史诗。
沉醉:景与俗的交融
沿着茶香深入,百日山如展开的山水长卷。真武殿、神奇天坑等景点,巧妙镶嵌在青山碧水间,清冽山泉溪水潺潺流淌,为景区增添无限灵气。300多棵挂牌保护的古树苍劲挺拔,守望岁月变迁,红腹锦鸡、夜鹭偶尔从林间掠过,拉满生态之美的氛围感。
为了丰富茶文化,打造招牌产业,堰河村相继建起了茶坛、茶圣厅、奇石馆、农博馆等茶建筑。游客在品茶之余,可参观茶叶加工区,了解杀青、揉碾、烘干、提香、筛选、包装等茶叶生产的全过程,还可拜茶圣,读茶经,祭茶。
民俗园里,青石板路带着岁月痕迹,每一步似在叩响时光的门。全省首家四星级农家乐银杏山庄,灰墙黛瓦与茶园相映成趣。“五山八大碗”开席,土灶炖的土鸡冒着香气,用最乡土的食材、最传统的做法,喂饱我们胃的同时,勾起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农耕博物馆内,旧蓑衣、老犁耙挨着“国家3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荣誉墙,过去艰辛与现在辉煌无声交融,诉说堰河村奋斗历程。
除茶园外,堰河村还开发了“福源欢乐谷”景区。利用堰河临山的优势,建设玻璃天桥、彩虹滑梯、高空漂流等山地娱乐项目。沿着山上走,我们首先看见一道城墙,城墙边有庭院与民宿。再往上爬,便到了欢乐谷。欢乐谷地处景如其名,初至,堰河便如丝绸般划过我们的眼前,明净碧绿。它的绿,清新自然,宛如一条茶色的绸带,自然地平铺在山林之中。宽阔的河面上安置着木吊桥,拦水坝,石头路。
沿河,老奶奶正在浣衣,河岸上夏日炎热,河岸边种着茂密的竹子、大树,树荫拥着阳光,散作斑斓黑影,带来了几分清凉。拦水坝和石子滩的铺排,挽留了急匆匆的水,留下了一大片浅浅的河滩。溯流而上,我们缓缓地走进堰河村。
这片土地,既有茶园的诗意茶香,又有欢乐谷的欢乐闹腾,在生态与产业融合间,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振兴故事,每一步都满是对乡土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许,值得人们奔赴,探寻那藏在山水间的美好。我们于茶香里沉醉,在欢闹中忘返,亲身触摸着这片土地对乡土的热忱、对未来的憧憬。
震撼:石头上的民主
“人民大会堂”的独特远超想象。这片露天议事场,每块石头对应一户村民,“石头会议”藏着堰河振兴关键密码。从茶园规划的激烈讨论,到旅游开发项目的落地决策,村民们围坐石头,把民主议事事项,一步步变成改变生活的实际行动。
2008年那场“一票制”换届选举仍让人印象深刻,村里成立9人选举委员会,定下“十选十不选”标准,通过村民自荐和组织推荐确定6名竞选人。竞选大会上,众人发表演说、答选民问,正式选举时选民直接从6人中填4人名字。全过程没人请客送礼、拉票贿选,一次性实现书记、主任“一肩挑”,“两委”交叉任职,基层民主在石头旁落地生根。2006年,领导视察时坐在此处石头上,与村民交流,肯定堰河生态优势与发展思路的场景,仿佛还在眼前浮现。这“石头民主”,让我们真切看见基层治理的温度与磅礴力量,明白民主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改变乡村命运的坚实根基。
漫步竹园,一块刻着“怀旧园”的石头静静卧在草丛间,周边绿植簇拥,背后房屋错落、红灯笼点缀,时光仿佛慢下来。它像个无声的时光容器,与“人民大会堂”的石头遥相呼应,一同承载着堰河人对过去的铭记与对民主奋进的延续,让我们在触摸乡村肌理时,更懂这片土地的厚重与希望。
共鸣:书记的“振兴志”
偶遇闵洪艳书记时,他正蹲在茶园边,和茶农低头算着收成。这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30多年如一日扎根山村,皮肤被晒得黝黑,眼角皱纹里都藏着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谈及退役军人,他瞬间眼神发亮,语气坚定:“退役军人是咱村的宝贵财富!村里专门给他们办茶艺培训班,有困难第一时间解决,优先给发展机会。他们在部队练就的硬本事,回村就是发展的‘尖刀班’,能带着大伙往前冲!”
聊到村镇建设,他站起身,指着远处规划图,眼里闪着光:“下一步,要让观光小火车串起各个景点,游客坐着火车就能把堰河美景看个遍;还要建非遗工坊,把老手艺传承下去,让游客能参与做茶器,留住咱的文化根脉;给返乡青年免三年租金建民宿,吸引更多年轻人回来,把家乡建设得更旺!”话语里,“共同富裕”不是空洞口号,而是他带着村民,要把山水优势转化为人人致富底气的坚定信念,让我们看到一位基层书记带领乡村振兴的担当与决心。
归途:微家与未来
“妇女微家”的红标语,在砖墙的映衬下格外醒目,“心聚在微家,有事找微家,活动在微家”,诉说着乡村共治的温暖。特产店里,摆满绿色食材、手工茶品,这是堰河村振兴结出的果实,带着泥土的芬芳与村民的汗水。
离开时,茶园绿浪依旧翻涌,我们心里装满堰河的故事——从荒山到盛景的生态突围,从石上议事到民主筑基的治理探索,从书记担当到村民奋斗的产业兴村。当离开的脚步渐近,回望堰河村,明白这一趟奔赴,不止是见证乡村振兴的奇迹,更是拥抱了山水间藏着的、最本真的美好,愿更多人能踏入这片天地,同我们一般,读懂它的故事,沉醉它的诗意 。
这趟参观学习,不是简单的观光,而是沉浸式见证一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堰河村用生态突围重塑山水,以民主筑基凝聚人心,靠产业造血奔赴富裕,书写着“最美乡村”的精彩答卷。闵书记眼中的光,让我们坚信:这片山水间,共同富裕的梦正一步步照进现实,期待更多人奔赴这场振兴之约,感受堰河村的独特魅力与无限希望 。
李永合简介:
河南南阳人,1986年11月入伍,在高原部队从军20余载,部队团职干部自主择业。曾担任《西部发展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在部队期间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获评优秀党员20余次。出版报告文学《天路军魂》、散文专辑《心贴青藏线》,部分作品入选《中国散文大全》《中国当代作家作品集》《中国好作品》等选集。在繁忙工作之余,采写各类文学与新闻稿件600余篇(幅),累计约50万字,被多家报刊电台聘为特邀通讯员。现居住杭州,现任中国散文作家协会会员、杭州余杭区作家协会理事、杭州兵之初公益导师,始终以笔为犁,耕耘于红色文化传播与军旅题材创作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