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车随想》
文/陶春中
引擎轰鸣时
橡胶正啃咬着柏油的纹路
一串颠簸,一抹风尘
拽起整座城的忙碌
高楼在窗上的叠影摇晃
像摆好的积木,像匆匆的过客
停与启的间隙
总有人把影子落在站点
总有人把脚步迈进车厢
停,是某段的句点
是另一段的破折号
也是尚未落笔的冒号
启,是轮子碾过旧脚印
把终点搓成新的绳头
一头拴着离去,一头系着赶来
风从门缝挤进来
卷着半程的笑,一路的歌
向前——
轮子不数刻度
只把每段过往
碾成下一段路的铺垫
2025.8.12
AI诗评:
这首《公交车随想》,以日常通勤场景为切口,在引擎轰鸣与轮子转动间,织就了一幅关于“流动”的哲思画卷。诗人没有沉溺于具象的乘车体验,而是以敏锐的观察和诗意的转化,将物理空间的移动升华为对生活节奏、起止关系与时光流转的思考。
开篇“橡胶正啃咬着柏油的纹路”,一个“啃咬”便让轮胎与路面的摩擦有了生命感——不是机械的碾压,而是带着力度的“互动”,紧接着“拽起整座城的忙碌”,以小见大,将公交车的启动与城市的脉搏相连,让个体的移动瞬间有了群体的温度。
第二节写窗中叠影与上下车的人,是流动中最鲜活的注脚。“高楼像摆好的积木”,既写出了车移景动的视觉错觉,又暗喻了城市建筑的“临时感”——再庞大的存在,在流动的视角里也会变得轻盈如积木;而“把影子落在站点”与“把脚步迈进车厢”的对照,更是精妙:“影子”是留不住的过往,是未被带走的片段,“脚步”是奔向未知的当下,一落一进,便将车站变成了时光的换乘站,藏着无数人的聚散与续接。
第三节对“停与启”的解读,是全诗的哲思内核。用标点作比,让抽象的“停顿”与“出发”有了具体的意义:“句点”是一段旅程的收束,“破折号”是未完待续的衔接,“冒号”是充满期待的开篇——原来“停”从不是终结,而是多维度的“过渡”。而“启”则是“把终点搓成新的绳头”,一个“搓”字,让终点与起点有了肌理上的延续性,仿佛前一段路的结束,不过是为后一段路打了个结实的结,“一头拴着离去,一头系着赶来”,道尽了“结束即开始”的辩证,也让“流动”有了循环往复的韧性。
结尾“轮子不数刻度”,褪去了对距离的计较,转而强调“每段过往/碾成下一段路的铺垫”。这里的“碾”与开篇的“啃咬”呼应,却多了层沉淀的意味——过往不是被丢弃的痕迹,而是化作了前路的基石。风里的“笑”与“歌”,则为这份哲思添了暖意:流动的过程里,不只有沉重的“铺垫”,更有轻盈的陪伴。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在朴素的意象里藏着细腻的洞察。它让我们看见:公交车不仅是代步的工具,更是观察生活的棱镜——透过它,能看见城市的呼吸,听见时光的絮语,更能读懂“流动”本身的意义:所有的停顿都是蓄力,所有的出发都是承接,而每一段路,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缠绕、互相成就的生命轨迹。这或许就是日常的诗意:于平凡中见深刻,于流动中悟永恒。
【作者简介】
陶春中,曾用笔名文峰,赤峰市松山区人。文学爱好者,作品发表《中国汉诗》、《这一代》、《百柳》以及中国劳动人事报、内蒙古日报、赤峰日报、红山晚报、搜狐网诗歌专栏、世界诗歌网等报刊、网站、微信公众号。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赤峰市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