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崇不应分“颜色”.
特约作者:饶晓辉(江西)
近日,湖北襄阳火车站军人候车大厅,拒绝退役军人入内事件冲上热搜,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这起看似“按规行事”的事件,殊不知却涉及退役军人权益、公共资源管理以及军民关系等多个方面的问题。
让我们看看本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一位退役的张姓老兵,在湖北襄阳火车站候车时,看到贴有军人候车室标示的候车大厅内空荡荡的,便试图进入军人候车室休息,但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尽管他出示了军人退役证件,但工作人员表示,只有现役军人才能进入。当时,面对军人候车室内几乎空无一人的情况,引发了张先生的强烈不满。
事后,张先生将整个事情的经过发至网上,引发了网友们的热议。一些网友支持张先生,认为退役军人曾经为国家做出过贡献,应该享有一定的尊重和权益,尤其是在候车室空着的情况下,不让他们使用是对国家资源的一种浪费。另一些网友则认为,规定就是规定,军人候车室是为现役军人设立的,退役军人退役后应尊重现有的管理规则。后来该火车站方面回应称,军人候车室专供现役军人使用,主要是考虑到退役军人数量庞大,一旦放开可能会导致人满为患,同时也是为了保障现役军人执行任务时的优先权和效率。从制度层面看,工作人员的做法符合现行规则。
公说公有理,婆说理更长。那么,所谓的军人候车大厅,退役军人该不该入内?“若有战,召必回道出了5700万退役军人的心声。舞台虽不同,本色永不改,无论戎装是否在身,为国为民,军魂常在。”这是国防部新闻局吴谦局长说过的话。可见,湖北襄阳火车站冰冷的规定挡住了一个退役老兵的脚步,却拦不住千万退役军人“若有战召必回”的激情热血。在退役老兵张先生默默转身离开的那一刻,襄阳火车站欠老兵一句:您的奉献,祖国不能忘记。
同时,这一事件也反映出退役军人优待政策在基层执行中的模糊地带。虽然国家出台了《退役军人保障法》,但公众和部分工作人员对 “现役” 与 “退役” 权益的边界认知仍不清晰。令人欣慰的是,为了解决类似问题,(一些地方已经采取了积极的措施,为退役军人提供更多的优待和便利。报载:杭州富阳区行政服务中心开通了退役军人优先窗口;山东青岛机场设立了 “退役军人绿色通道”,榆林市为退役军人提供了多项优惠政策;贵州省遵义市高铁站更是给出了满分答案和暖心回应:尊崇不应分现役和退役,当过兵就永远是一个兵。这些举措的出台,既体现了对退役军人的尊重,也避免了与现役军人资源的冲突。
当然,制度规定是“死”的,人却是活的。各地各行业部门在执行规定时,是不是也可以更多一些人情味。比如,车站可以在非高峰时段酌情对老兵开放空闲区域,或设立临时 “老兵休息角”;抑或在拒绝退役军人进入时,工作人员可以多一些暖心的解释,表达对他们为国奉献的感谢。但从根本上来看,国家需要进一步细化退役军人优待体系,在交通枢纽等场所设立独立的老兵服务区,推广 “优待证赋能” 模式,将优惠渗透到医疗、文旅等日常生活场景。
言而总之,军人候车室的风波是一场规则与情怀的碰撞。退役军人的荣光不应仅仅局限于一间 “候车室” 的准入权,而应融入社会更广阔的尊崇体系中。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体现对退役军人的尊重和关爱,同时也保障了现役军人的权益,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都市头条采菊东篱文学社执行副社长、特约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