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中国梦 燕都情”
第五届朗诵大会专家大师戴萱讲座感悟》(原创)
作者:周伟(幽兰)/黑龙江
2025年8月6日晚18点30分,北京燕山影剧院专家大师讲座课堂上,灯光明亮,座无虚席。孩子们坐得笔直,小小的脊背绷得如初春的新笋,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台上。戴萱老师坐在那里,身形清瘦,却自有一股沉静的力量,仿佛一泓深潭,能吸纳所有喧嚣。她开口了,声音不高,却像投入静水的一颗石子,清晰地荡开,抵达每个角落:“孩子们,朗诵,不是用喉咙喊,而是用心说话。”
这便是“中国梦 燕都情”第五届朗诵大会上,戴萱老师讲座的开端。没有虚浮的客套,单刀直入,直抵朗诵艺术的核心——吐字归音与情感表达。
“吐字归音,是朗诵的骨架。”戴萱老师拿起话筒,并非为了放大音量,而是像拿起一件精密的仪器,“每一个字,都像一颗珍珠,要圆润、饱满、清晰。她通过示范作品当中的句子,让孩子上台与她共情,体会“吐字归音”。孩子们跟着学,小脸上满是专注,那稚嫩的声音,起初还带着几分生涩,却在戴萱老师一遍遍耐心的纠正与鼓励下,渐渐有了模样,像一颗颗蒙尘的珍珠,被擦拭出了微光。
戴萱老师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柔和而深邃,“朗诵更要有血有肉,这血肉,便是情感。情感从何而来?不是凭空捏造,而是源于对作品的理解,源于生活的体验。”
她首先提到了《中国话》。“孩子们,中国话是什么?是我们每天说的母语,是‘床前明月光’的乡愁,是‘大江东去’的豪迈,是‘粒粒皆辛苦’的叮咛。”她的声音时而低回婉转,如诉如泣;时而高亢激昂,穿云裂石。“当你念‘中国话’这三个字时,心里要涌起一种自豪,一种骄傲。你想,世界上有哪一种语言,像我们中国话这样,承载着五千年的文明?这样抑扬顿挫,这样韵味无穷?”她带领孩子们朗诵,那一句“中国话,是如诗如画的表达”,在孩子们充满童真的演绎中,竟也透出了一种质朴而深沉的力量,仿佛能触摸到文字背后那广阔的文化血脉。
接着,是《为人民服务》。这篇作品,对孩子们而言,似乎有些遥远。戴萱老师却将它拉得很近。“孩子们,‘为人民服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想想你们的老师,每天教你们知识,批改作业到深夜,是不是在为你们服务?想想你们的爸爸妈妈,辛苦工作,照顾你们的生活,是不是在为你们服务?还有那些医生、警察、消防员……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五个字。”她的语调平实而恳切,像一位邻家奶奶在娓娓道来。“所以,朗诵这篇作品,要有一种崇敬感,一种责任感。声音要沉稳有力,态度要真诚恳切。这不是表演,而是内心的告白。”当孩子们用尚显稚嫩却无比认真的声音念出“为人民服务”时,那份庄重与纯粹,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动容。
情感的涓流,在《老家》的诵读中,化作了深沉的河。“老家,是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戴萱老师的声音轻了下来,带着一丝悠远的怀念,“那里有我们童年的脚印,有我们熟悉的炊烟,有我们牵挂的亲人。”她描绘着老屋的檐角,村口的老树,母亲呼唤乳名的声音……每一个细节,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记忆中关于“家”的闸门。有的孩子想起了乡下的爷爷奶奶,眼眶微微泛红。“朗诵《老家》,要带着思念,带着眷恋,带着一点点甜蜜的忧伤。就像捧着一件珍贵的瓷器,小心翼翼,满怀深情。”她示范着“老家,是一坛陈年的酒,越品越香”那句,声音里浸满了时光的醇厚,让人的心不由自主地跟着沉静下来,飘向那魂牵梦萦的故园。
然而,戴萱老师的讲座,并未止步于朗诵技巧的传授与情感的激发。当讲到《老家》中关于父母的段落时,她自然而然地引申到了“孝道”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孩子们,老家之所以让我们牵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长辈。他们给了我们生命,哺育我们成长。这份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她的目光扫过每一个孩子,语重心长,“什么是孝?不是要你们现在去做多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对父母来说,你一句温暖的问候,一个拥抱,主动帮他们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务,好好学习,让他们少操心,这就是孝。朗诵,是传递美,传递情感,更要传递这种做人的根本。”
她讲了一个小故事,说她年迈的母亲喜欢听她朗诵,每次她回家,都会为母亲读上几段。母亲听得懂听不懂技巧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陪伴,那份心意。“孩子们,艺术最终是服务于人的,是滋养心灵的。如果我们的朗诵能让你更懂得感恩,更懂得珍惜亲情,那它的价值就远远超过了艺术本身。”这番话,如春雨般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孝道”的深刻内涵,但“爱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担心”,这些朴素的念头,已在他们心中悄然种下。
讲座结束时,孩子,家长,老师还有我久久不愿离去。掌声雷动,经久不息。那掌声,不仅是给一位朗诵艺术家的,更是给一位用艺术点亮心灵、用智慧启迪人生的师者。
我最后请“戴萱大师”签字留念,老师一点架子都没有,还主动说,我站着,咱们合影吧!我说“太感谢您啦”!拿着戴萱老师亲笔提上的“中国梦 燕都情”美美的和专家大师留了念,兴奋得我,走出会场,耳畔似乎还回响着戴萱老师那清亮而富有磁性的声音,回响着孩子们稚嫩却充满力量的诵读。吐字归音的规范,情感表达的真挚,以及那份关于“孝道”的谆谆教诲,如同三颗饱满的种子,播撒在孩子们的心田。
这场讲座,不仅仅是一次朗诵艺术的启蒙,更是一场关于美、关于情、关于爱的深刻教育。它让孩子们明白,朗诵,不仅仅是“口”的艺术,更是“心”的修行;而“中国梦”与“燕都情”,也正是在这样一代代人对语言之美的传承、对人间真情的守护、对传统美德的践行中,得以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创于2025.8.6晚8.7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