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的重量
甘肃省科学院:路等学
人到退休,才真正掂出“锻炼”二字那沉甸甸、压手的分量。这分量里,压着对自我过往的追悔——膝盖滞涩时才想起少年时该跑的步没跑,爬楼气喘时才念起青年时该流的汗没流;更坠着一份深重的歉疚,那些被题海和补习班吞噬的奔跑时光,成了心底永难熨平的褶皱。
年轻时,身体像口永不枯竭的老井,肆意汲取而不知怜惜。上学时躲体育课,比猫鼠游戏更机敏:或揣习题册蜷在操场角落,或捏“假条”藏进医务室。那时坚信,操场是“闲散”之地,挥汗如雨是虚掷光阴,唯有将身躯钉牢书桌,方为“正途”。及至职场,更将“拼命”铸成勋章:为赶项目熬至东方既白,咖啡续杯如续命,凌晨灯火映着满面油光,竟兀自为这份“敬业”感动。浑然不觉,那副被过度透支的躯壳,早已在腰椎间盘的低吟、在换季必犯的咳喘中,悄然记下了高利贷。
更可叹的是,这份对锻炼的傲慢与短视,竟如无声的孢子,悄然飘落,在孩子的心田生根发芽。我曾偏执地信奉,“学习好”是唯一的通关令牌。于是,周末被奥数、作文、钢琴切割成碎片,连傍晚下楼跳个绳的微光,也被“再做一页题”的厚壁无情阻隔。孩子趴在窗边,看楼下伙伴追逐嬉闹的眼神,像蒙尘的星子,闪烁渴望,我却视作“分心”的铁证。直到小学体检,肺活量检测仪上的数字总在及格线边缘挣扎,800米跑道成了他的畏途;直到他捧着下滑的成绩单,低语“妈妈,我总觉得累”,我才如遭冰水浇顶——原来被我亲手褫夺的,远不止奔跑的欢愉,更是支撑他未来跋涉的筋骨元气与生命韧劲!
锻炼的重量,远非个人能独担。它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涟漪层层扩散,牵动着家、国、社会的每一根神经。
于国,它是强健国民筑起的钢铁长城。当流水线旁的工人能扛住十二小时轮班,实验室里的科研人员能连续攻关不垮肩,田埂上的农人能顶着烈日完成秋收,整个国家的运转效率便如加了润滑油的齿轮,轻快而坚韧。更深远的是,当医院门诊不再人满为患,急诊室少了因过劳倒下的年轻人,医保基金的池子便能少些透支,省下的每一分钱,都能化作乡村学校的新课桌椅、边疆哨所的暖营房。国民体质上去了,精神头便足,面对灾害时的救援速度、应对挑战时的创新活力,乃至赛场上的奖牌成色,都是这“体质”结出的果实。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修身”二字,原就藏着“强体”的根基——一个民族的挺拔,必先有无数挺拔的个体作脊梁。
于企,它是蕴藏于团队肌理中的澎湃动能。见过不少活力四射的单位,晨跑队、篮球队是标配,午休时的瑜伽室、乒乓球台总有人影。这样的团队里,晨会少了昏昏欲睡的耷拉头,加班时鲜见唉声叹气的抱怨脸。有次听企业家说:“让员工每周多练两小时,比多开三小时会管用。”深以为然——身体舒展了,思路便不易卡壳,会议室里僵持的方案,或许在一场羽毛球双打后,就在击掌大笑中找到突破口。更难得的是,共同挥汗的经历会酿成默契,让协作少些推诿,多些“我来搭把手”的自然。
于家,它是维系幸福的无声纽带。我有个远房亲戚,老两口坚持晨练三十年,七十多岁还能骑自行车逛早市,儿女们周末带着孙辈回来,全家常去公园打羽毛球。他们家的药箱,常年只有创可贴和感冒药,省下的医药费,年年能攒出一趟全家游。反观有些家庭,一人卧病,全家跟着打转:丈夫陪床耽误工作,妻子熬汤熬出黑眼圈,孩子放学要去医院送饭——健康的身体,原是给家人最实在的减负。更别说,父母爱运动,孩子多半也爱跑跳,饭桌上的话题从“吃药”变成“今天跑了几公里”,这样的家,连空气都是透亮的。
于己,它是最具远见的生命投资。年轻时锻炼,是给身体“存钱”,老了才能从容“支取”:退休后能去爬泰山,而不是困在小区长椅上;能帮儿女带孙辈,而不是反过来让他们分心照顾。我见过八十岁还在老年大学学书法的老人,笔力稳健,全赖每日清晨打太极练出的气定神闲;也见过四十岁就被高血压捆住的朋友,连陪孩子玩滑板车都得量力而行。锻炼的回报,从不是立竿见影的肌肉块,而是藏在细节里:冬天少感冒,夏天不贪凉,爬楼不腿软,熬夜后能快速回血。更珍贵的是,当同龄人被病痛缠上时,你还能带着老伴去看夕阳——这份自在,千金难换。
回望那些真正立得住的身影,无一不是将身体奉为根基的虔诚信徒。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油灯下写就雄文,清晨必到山间散步,“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箴言,正是他一生的写照;邓公七十多岁仍坚持游泳,北戴河的海浪里,藏着他推动改革的从容底气。科学家们更是深谙此道:钱学森在书房伏案两小时,必至庭中打一套太极,吐纳天地之气以养神思;屠呦呦在实验室筛选青蒿素样本的间隙,常到院子里跳绳,说“身体灵了,思路才活”。企业家们亦不例外:任正非坚持每天清晨跑步,他说“华为的冬天再冷,也得有能扛住风雪的身子骨”;稻盛和夫在经营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同时,保持着每周登山的习惯,称“山顶的风景,要靠有力的双腿才能抵达”。这些站在时代潮头的人,早已用行动证明:没有强健的体魄作舟楫,再宏大的理想也难渡人生长河。
人这一生,拼至终章,拼的不过是这副皮囊。农民缺了气力,锄头便举不起丰收;学者少了精力,长夜便熬不出真知;寻常人没了硬朗,连陪孙辈放风筝都成了奢望。可叹我们这代,在孩子最该撒野疯长的年岁,竟用书本绳索捆住其手脚,全然忘却:童年本是在泥土摔打中锻造筋骨、在追逐嬉闹里淬炼反应的熔炉——那些草叶间滚出的淤青,远比作业本上的红勾,更能铸就生命的韧性与活力!
如今晨练,见公园里如小鹿般奔跃的孩童,目光总忍不住追随。我笨拙地混入广场舞队列扭动腰肢,晚饭后亦雷打不动绕小区疾行。腰间赘肉未速消,可喜的是,换季咳喘轻了,爬三层楼不再如牛喘。小区里有位退休教授,六十岁才开始练太极,如今八十多了,鹤发童颜,他总说:“种树最好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锻炼也一样。”这话像颗种子,在我心里发了芽。是啊,任何时候开始关注身体,都不算晚。二十岁练出的是少年意气,五十岁练出的是中年沉稳,八十岁练出的是老年风骨,重要的是迈开第一步。
写下这肺腑之言,是为自勉:补练是场迟到的自救,何时启程,都算重生。更是向天下父母疾呼:莫让我们的焦虑,再盗走下一代的奔跑与阳光!操场上呼啸的风、阳光下滚烫的汗、伙伴间恣意的追逐……这些看似“无用”的瞬间,恰是生命最珍贵的底肥与钙质。
毕竟,世间所有梦想,皆需双脚去丈量;人生万千责任,终赖肩膀来担当。将这副皮囊养得厚实坚韧,日子方有奔涌不息的动力,生命才具顶天立地的底气——这道理,我懂得太迟,代价沉重。唯愿后来者,能早早掂清这“锻炼”二字,那沉甸甸、却托举一生的分量。
当孩子的笑声重新在操场上空回荡时,当更多人迈开脚步奔向朝阳时,那才是生命本该有的、最健硕的回响。
作者简介:路等学,中共党员,甘肃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农业区域经济研究,食用菌品种选育及栽培发术研究与推广。发表论文和网络文章百篇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