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重见天日的汪道昆进士坊
山岚
劫灰沉戟古塘寒,
石魄蒙尘四百旋。
苔甲封鳞湮旧迹,
潮声啮柱咽流年。
一朝铁索牵云起,
终见鱼龙护影蟠。
风雨重雕碧玉骨,
山花再映月轮冠。
注释
1. 劫灰沉戟古塘寒:开篇点明兵灾(劫灰)导致牌坊如兵器(戟)般沉入冰冷(寒)的水塘,奠定历史厚重与沧桑基调。
2. 石魄蒙尘四百旋:“石魄”拟人化牌坊灵魂,历经漫长岁月(四百旋,喻时间流转)蒙尘沉睡。
3. 苔甲封鳞湮旧迹:描绘水下状态:苔藓如铠甲般覆盖牌坊精美的雕饰(鳞指代雕刻纹饰),水波(潮声)日夜侵蚀(啮柱),仿佛在诉说着逝去的时光(咽流年),旧日辉煌被湮没。
4. 一朝铁索牵云起:转折点题“重见天日”!现代打捞(铁索)的力度,仿佛能牵动云霞,气势恢宏。
5. 终见鱼龙护影蟠:牌坊出水瞬间,如水中灵物(鱼龙)守护其身影(蟠,盘绕守护)。既呼应水下岁月,又赋予神采。
6. 雨重雕碧玉骨:牌坊虽经风雨沧桑(风雨),如今重建如同重新雕琢,其石质(碧玉骨)重现温润坚韧的光华。
7. 山花再映月轮冠:结尾升华:重建后的牌坊矗立在和美乡村(山花环绕),在宁静月夜(月轮)下,其巍峨形制如冠冕,再次成为山川荣耀的象征(冠),与新时代和美乡村图景和谐相映。
有感于庆誉先生一张打捞汪道昆进士坊石柱图片。
汪晓东写于古徽岩镇
2025.8.11下午
作者简介:
汪晓东,男,汉族,笔名山岚,1962年7月27日出生于安徽潜口,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原供职徽州区政府,任三级调研员。1981年7月参加革命工作,曾任《歙县教育志》编辑、徽州区新闻宣传中心主任、徽州区广播电视局局长,中共徽州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文化和文物管理局局长、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系中国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安徽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理事和黄山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兼徽州区会长;黄山市市委党校徽州文化研究院研究员、黄山市老新闻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网创作委员会副主席。多年来一直从事地方文史研究,并业余进行文学创作和新闻写作,累计有200多万字学术、文艺和新闻作品散见各地,有40余次获得各机构学术成果奖和作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