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抹风
——附评析
文/张海峰(陕西)
风越山跨河
狂奔
掠过大地纤陌纵横
观尽禾苗青青,农庄葱郁
风,急缓交替
吹乱了我没有边框的视野
远山缩在朦胧的云彩里
躲迷藏似的忽隐又显
犹如打翻墨瓶晕染了天际
蚕丝般的云轻漫
沉浸在夕阳的碎金中
惊起炊烟飘摇
搁浅在暮色的无语里
而我仍在凝视
那迟归巢的鸟
2025.8.
评析:
## 风的凝视与逃逸:评张海峰《那抹风》
张海峰的《那抹风》以简洁的意象和流动的节奏,勾勒出一幅风与视野交织的动态画卷。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描绘了风的物理轨迹,又暗示了观者内心的波动,在具象与抽象之间保持了微妙的平衡。
诗歌开篇以"风越山跨河/狂奔"的强烈动势展开,动词"越"和"跨"赋予风以超越性的力量。随后"掠过大地纤陌纵横"一句,将视角拉回地面,"纤陌纵横"四字精炼地勾勒出田野的几何美感。这种从宏观到微观的视角转换,为诗歌注入了空间张力。
第二节中"没有边框的视野"是诗眼所在。这个反常规的表达打破了视觉的常规限制,暗示观察者已进入某种出神或冥思状态。当远山"躲迷藏似的忽隐又显",自然景观被人格化,呈现出儿童游戏般的纯真趣味。"打翻墨瓶"的比喻新颖贴切,将黄昏天际的渐变色彩转化为偶发的艺术行为,体现了诗人对日常景象的诗意重构。
第三节的意象转向柔和,"蚕丝般的云"与"夕阳的碎金"形成质感与色彩的精致对比。"惊起炊烟飘摇"中的"惊"字用得巧妙,暗示了风与炊烟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搁浅在暮色的无语里"将瞬间动态凝固为静态画面,"搁浅"一词赋予无形的暮色以海洋般的质感。
结尾处凝视"迟归巢的鸟"的诗人形象,与开篇狂奔的风形成动静对照。这只不守时的鸟,或许正是诗人内心漂泊感的投射。全诗以风为载体,实则书写的是人类意识在自然面前的舒展与困惑。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语言简洁但意象丰富,节奏随内容自然起伏。稍显不足的是某些意象之间的衔接可以更紧密,如"农庄葱郁"到"急缓交替"的转折略显突兀。但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风的追摹,成功捕捉了那些易被忽略的自然瞬间,并将之外化为富有音乐感的诗意表达。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注: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张海峰,微信名:海峡两岸,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喜欢用文字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来丰盈自己。小说、诗歌、散文、诗评散见公众平台及传媒电台千余篇(首)。有入多种选本,偶有获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