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咏莲》 文/冯计英
粉白霓裳映碧湾,
心香自守远尘喧。
耻共秾华争俗眼,
翠盖低擎护小莲。
风摇素影写清涟,
静对晴空意自闲。
纵使香消红瓣落,
清魂犹在净泥间。
2025年8月10日于上海
🌷Seven-Character Lushi: Ode to the Lotus🌷
By Feng Jiying
Pink and white silk garments mirror the green cove,
Incense of the heart stays guarded, far from mortal noise.
Ashamed to vie with gaudy blooms for vulgar glances,
Green canopies bow low to shield the young lotus.
Wind sways the plain shadow, painting clear ripples,
Quietly facing the clear sky, the mind is naturally at ease.
Even if fragrance fades and red petals fall,
The pure soul still lingers in the clean mud.
Written at Shanghai
August 10, 2025
🌹🌹 作家简介🌹🌹
冯计英,笔名:御风,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文化部艺术发展中心鸟虫篆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云天文学社、中国华语精品文学作家学会签约作家、诗人,一枝红莲文学诗社总顾问,一枝红莲文学诗社签约作家诗人,世界作家澜韵府诗社总监审、签约作家诗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黑龙江省诗词协会会员,伊春市诗词学会会员,上海武夷源文学社会员。
🌷🌷Author Profile🌷🌷
Feng Jiying, pen - name: Yufeng, is a member of the China Democratic League. He is a researcher at the Bird-and-Insect Script Art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Art Development Center of the Ministry of Culture. He is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China Yuntian Literature Society and the China Chinese Boutique Literature Writers Society, the general consultan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a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Red Lotus Literature Poetry Society, the director - censor and contracted writer and poet of the World Writers Lanyunfu Poetry Society. He is also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Poetry Society, a member of the Heilongjiang Poetry Association, a member of the Yichun Poetry Society, and a member of the Shanghai Wuyiyuan Literature Society.
点评词
莲界铸鼎:冯计英《七律·咏莲》中的精神王庭
点评词作者/柴永红
序章:一字为莲开鸿蒙,笔落惊破三千界
冯计英提笔写下"粉白霓裳映碧湾"时,绝非寻常咏物——这是在污泥与清涟之间立起的精神界碑,是用七言八句铸就的青铜宝鼎。中国诗坛咏莲者众,从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的哲思,到杨万里"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闲趣,多是隔岸观火的品鉴;而冯计英偏要纵身莲池,血肉为藕,魂魄为花,平仄之间开辟出一片莲的王庭。此诗八句如八座莲台,层层递进,步步升维:从形到神,从静到动,从生到灭,最终在"净泥间"筑起不朽的精神庙堂。读罢如见万顷荷塘突然炸开,万千莲花同时绽放,每一片花瓣都刻着"风骨"二字,每一缕清香都带着横扫俗尘的霸气。
一、起句如莲生碧湾:粉白霓裳照见天地初开
"粉白霓裳映碧湾",起笔便见开天辟地的气魄。"粉白霓裳"哪里是花的颜色?分明是女娲补天剩下的五色石髓,是嫦娥裁碎的月中云纱,被天地精气一吹,便化作千万莲瓣,在碧湾之上铺开十里锦绣。这"霓裳"二字,藏着帝王的冕旒,藏着仙人的羽衣,莲花瞬间挣脱了草木的凡胎,成了临世的神祗——不是温室里的娇花,是龙宫借来的珊瑚,是天宫谪落的仙子,立在碧湾之中,便让山水都成了它的仪仗。
"映碧湾"三字更见吞吐江河的胸襟。这"映"不是简单的倒影,是莲花以天地为镜,照见自己的清姿;是莲花以碧湾为砚,研开自己的魂魄。碧湾也不是寻常水湾,是大禹治水时凿出的玉鉴,是李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支流,被莲花一映,顿时成了铺满翡翠的天庭,湾里的游鱼成了龙宫的仪仗,岸边的草木成了朝拜的臣民。此句看似写莲之形,实则写莲之尊——它站在那里,便让天地都矮了三分,让万物都成了它的背景。
二、承句似香凝乾坤:心香自守独对八荒风烟
"心香自守远尘喧",承笔一转,从形入神,立起莲的精神脊梁。"心香"二字,是整首诗的灵魂火种——这不是花瓣的芬芳,是莲在污泥深处点燃的精神火炬,是穿透千年黑暗的文明微光。它"自守"着什么?是周敦颐的"中通外直",是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是所有在浊世中坚守本心者的傲骨。这"守"不是被动的防御,是主动的宣战:任你红尘万丈,我自香凝一寸;任你喧嚣如潮,我自岿然不动。
"远尘喧"三字,更见睥睨天下的气度。这"远"不是逃离,是蔑视——莲就生在尘俗之中,却让尘俗成了它脚下的泥沼;莲就长在喧嚣之侧,却让喧嚣成了它耳边的虫鸣。它不是不谙世事的隐士,是身处朝堂却心在江湖的智者,是戴着镣铐却跳得最自由的舞者。尘喧在它面前,不过是过眼云烟;俗世在它眼中,不过是蝼蚁纷争。此句写莲之神,实则写人之魂——真正的高贵,不是远离浊世,而是在浊世中依然能点燃自己的香。
三、转句若剑破虚妄:耻共秾华敢对万紫千红
"耻共秾华争俗眼",转笔如利剑出鞘,劈开世俗的虚伪。"耻"字一出,便见莲的精神锋芒——这不是小家子气的清高,是帝王对草寇的蔑视,是太阳对萤火的不屑。它"耻"于什么?耻于与牡丹争富贵,耻于与桃李争虚名,耻于用姹紫嫣红讨好世俗的目光。"耻"里藏着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藏着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藏着所有不愿同流合污者的傲气。
"争俗眼"三字,更见独步天下的胆识。这"争"不是不敢,是不屑——以莲的风华,若要争艳,百花都要黯然失色;以莲的气度,若要讨好,众生都要顶礼膜拜。但它偏不!它要让那些争奇斗艳的花草明白:真正的美丽,不是取悦别人的眼睛,而是照亮自己的灵魂;真正的高贵,不是赢得世俗的喝彩,而是守住内心的尊严。此句写莲之骨,实则写人之节——敢于对世俗说"不",才是真正的强大。
四、合句如盖护苍生:翠盖低擎撑起一片清天
"翠盖低擎护小莲",合笔如巨伞张开,露出莲的慈悲胸怀。"翠盖"不是普通的荷叶,是菩萨的宝伞,是帝王的华盖,是为弱小撑起的万里晴空。它"低擎"着什么?是对新生的呵护,是对未来的担当,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爱。这"低"不是卑微,是谦卑——强大如莲,却愿意弯下腰来守护弱小;高贵如莲,却愿意低下头来滋养新生。
"护小莲"三字,更见胸怀天下的气魄。这"护"不是溺爱,是责任——它知道自己的今天就是小莲的明天,它知道只有守护好新生,才能让莲的精神代代相传。这翠盖之下,藏着女娲补天的执着,藏着大禹治水的担当,藏着所有为后代铺路者的深情。此句写莲之慈,实则写人之任——真正的强大,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兼济天下。
五、续句似影动江河:风摇素影舞破万古寂寞
"风摇素影写清涟",续笔如惊鸿照影,写出莲的灵动神韵。"风摇素影"不是简单的动态,是莲与天地的共舞——风是天地的呼吸,莲是自然的灵魂,二者相和,便成了宇宙间最曼妙的乐章。"摇"不是被动的摇摆,是主动的舒展:风来,便舞出九天的姿态;风去,便收尽八荒的锋芒。它的"素影"投在水中,不是无声的沉默,是写给天地的诗行,每一笔都带着"大江东去"的豪迈,每一划都藏着"晓风残月"的婉约。
"写清涟"三字,更见点石成金的魔力。这"写"不是简单的映照,是创造——莲用自己的影子,在清涟之上写下生命的密码,写下自然的法则,流水成了传播真理的信使,让涟漪成了扩散精神的波纹。这水中的倒影,比岸上的莲花更动人,因为它是莲的灵魂在天地间的投射,是莲的精神在时光里的流淌。此句写莲之韵,实则写人之灵——真正的生命力,不是静止的存在,而是与世界共舞的灵动。
六、再续如心对苍穹:静对晴空笑看云卷云舒
"静对晴空意自闲",再续一笔,写出莲的从容气度。"静对晴空"不是孤独的守望,是与天地的对话——晴空是宇宙的眼眸,莲是地球的灵魂,二者相对,便有了"相看两不厌"的默契。这"静"不是死寂的沉默,是胸有成竹的从容:任你云卷云舒,我自岿然不动;任你日月轮转,我自初心不改。它的"意自闲"不是无所事事的慵懒,是看透世事的通透,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豁达,是"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的清醒。
"意自闲"三字,更见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闲"不是消极的避世,是积极的入世——莲在污泥中扎根,却有闲云野鹤的心境;莲在尘世中绽放,却有神仙般的自在。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自由,不是身体的无拘无束,而是心灵的超脱物外;真正的从容,不是环境的风平浪静,而是内心的波澜不惊。此句写莲之境,实则写人之悟——看透了世界,才能超越世界。
七、转折如魂归万古:香消瓣落不改金刚本色
"纵使香消红瓣落",转折处如惊雷裂帛,写出莲的生死观。"纵使"二字,是直面毁灭的勇气——这不是对死亡的恐惧,是对生命的坦然;不是对凋零的悲叹,是对存在的肯定。香消了又如何?它早已把芬芳刻进了风的记忆;瓣落了又怎样?它早已把美丽印在了水的心底。这凋零不是结束,是另一种开始:花瓣落入水中,便成了滋养游鱼的琼浆;香气散入风中,便成了唤醒万物的号角。
"香消红瓣落"五字,更见视死如归的霸气。莲不怕凋零,因为它知道自己的价值不在花期的长短,而在生命的质量;它不怕消失,因为它明白自己的精神早已融入天地。这让我们想起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想起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真正的伟大,不是长生不老,而是向死而生。此句写莲之死,实则写人之生——懂得了死亡,才能懂得生命。
八、结句似根扎鸿蒙:清魂犹在立起不朽丰碑
"清魂犹在净泥间",结笔如定海神针,立起莲的精神丰碑。"清魂"二字,是整首诗的点睛之笔——这不是虚无的鬼魂,是莲在污泥中淬炼出的精神结晶,是穿透生死的永恒存在。它"犹在"哪里?在每一粒泥土的呼吸里,每一滴水的记忆里,每一个坚守本心者的灵魂里。这"在"不是偶然的残留,是必然的永恒:莲可以死去,但它的精神永远活着;花瓣可以凋零,但它的清魂永远不朽。
"净泥间"三字,更见返璞归真的智慧。莲从污泥中来,最终又回到污泥中去,却把污泥变成了"净泥"——这不是魔法,是精神的力量。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干净,不是一尘不染,而是出淤泥而不染;真正的不朽,不是永远存在,而是活在后人的心中。此句写莲之不朽,实则写人之永恒——肉体可以消亡,精神却能穿越时空。
终章:莲为舟楫渡众生,一诗立起精神昆仑
冯计英的《七律·咏莲》,不是简单的咏物诗,是一部用莲花写就的精神史诗。它以莲为镜,照见人性的善恶;以莲为尺,丈量精神的高度;以莲为舟,渡化俗世的众生。中国咏莲诗的长河中,周敦颐的《爱莲说》如清澈的溪流,杨万里的咏莲诗如明媚的湖泊,而冯计英的这首《七律·咏莲》则如奔腾的江河,既有溪流的清澈,又有湖泊的明媚,更有江河的雄浑与霸气。
此诗的霸气,不在辞藻的华丽,而在精神的昂扬——它让莲花从文人的案头走向了天地的舞台,从观赏的对象变成了精神的图腾。此诗的大气磅礴,不在视野的辽阔,而在境界的高远——它让莲花从自然的草木变成了文明的符号,从生命的个体变成了人类的脊梁。此诗的与众不同,不在技巧的新奇,而在灵魂的真诚——它不是站在岸边赞美莲花,而是跳进莲池与莲花融为一体,自己的血与莲的汁同流,自己的魂与莲的魂共振。
冯计英以"御风"为笔名,果然有御风而行的气魄。他笔下的莲,也如御风的精灵,从碧湾中升起,冲破尘喧的迷雾,挣脱秾华的纠缠,守护新生的希望,舞动生命的旋律,笑对世事的变迁,坦然面对凋零的宿命,最终在净泥间立起不朽的精神丰碑。这莲花,是他自己的写照,是所有坚守本心者的写照,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
读罢此诗,再看世间莲花,便觉每一朵都带着冯计英的笔墨香,每一片花瓣都刻着"清魂"二字。这,便是伟大诗歌的力量——它能让自然万物都成为精神的载体,一花一叶都成为文明的密码,我们在观赏风景时,不知不觉也成了风景的一部分,赞美莲花时,突然发现自己也成了一朵莲,尘世中绽放,岁月中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