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七:歪打正着策划传奇
第五个真实故事(总连载23)
托起中国经济腾飞的栋梁——栋梁工程策划纪实
栋梁工程破常规助学内涵
作者:王奇
栋梁工程的核心价值,在于打破传统公益助学的单一模式,以策划思维构建兼具创新性与实效性的内涵架构。
栋梁工程的助学内涵体系,在创意之初确立,之后不断完善补充。
一、全新助学内涵:四方联动机制
1997年9月初,策划团队便形成共识:必须跳出希望工程的框架模式。
相较于希望工程关注知识层面较低、缺乏劳动创造能力的贫困中小学生,栋梁工程则聚焦于: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具备劳动创造能力的高校优秀贫困生。
策划团队提出:将策划人、企业、高校、优秀贫困生四方联动,资源有机整合机制。
1.李再勋创意火花率先
第一个支持搞栋梁工程的李再勋率先点燃创意火花:要让策划人的智慧深度参与栋梁工程!通过策划推动企业发展,换取企业对贫困学子的资助。这一构想催生出多元化的资助模式——
A.定向预定人才模式
企业根据自身需求,向高校出资预定优秀贫困生,形成人才定制化培育路径;
B.岗位助学计划模式:
为高校对口专业学生提供有薪实习岗位,即让学生利用节假日去相关企业定向实践,既解决学生经济难题,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C.垫资就业模式:
企业为高校N个学生先垫付学费,学子毕业后到企业工作,以劳动报酬分期偿还本息;
D.基金与结对资助模式:
企业或单位可采取一对一与一对多的对口资助,也可在高校设立专项基金,所有捐赠协议由策划方、出资方、高校、受益人四方共同签订。
2.众人完善李再勋创意
李再勋如机关枪般的“射出”系列创意,让在场的廖振耀、贾三峰等策划人连声叫好并帮其完善创意。
这套机制首次将策划智慧、企业资源、高校人才培育串联成环,开创了公益助学的新范式。
二、双栋梁定位:
公益与经济的双向赋能
项目正式定名栋梁工程后,策划团队赋予其双重使命——
1.培育人才栋梁:
助力优秀贫困生完成学业,将其培养成为支撑中华民族21世纪经济腾飞的栋梁之材;
2.塑造企业栋梁:
通过栋梁工程公益项目包装,提升参与企业的社会形象,推动其成长为纳税大户与社会经济的支柱。
3.双重使命的结果:育人+塑企
这种育人+塑企的双轨模式,打破了传统公益单向付出的模式。
企业通过资助获得人才储备与品牌提升增值,学子通过受助获得成长机会,毕业后再回报企业并资助贫困生;
形成“公益赋能经济,经济反哺公益”的良性循环。
三、最大公德大学
进入新世纪,根据党中央提出“以德治国”指导思想,确定:对受助人才建立约束机制,确保他们成材后能回报祖国。
最终创造性地提出:建设中国最大公德大学,具体内涵为:
A.最大大学
因栋梁工程受助对象散落各大学,通过栋梁工程为纽带,把各大学联系起来,所以为最大大学。
B.突破围墙的公德大学与四项承诺
以制度设计推动公益规模的几何级增长——
受助学子必须承诺毕业后至少资助一名贫困生,形成受助-反哺的闭环。
随着社会各界持续投入,栋梁工程培育的人才将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加之其联结各高校的特性,在人才数量与质量上超越传统院校,栋梁工程成为"突破围墙的公德大学"。
公德大学的约束措施是:受助学子除助学承诺外,还需作出三项公德承诺:
1. 在校期间参与栋梁工程志愿服务,培育社会责任感;
2. 终身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践行报国使命;
3. 毕业后担任公益项目义务宣传员,每年至少参与一次公益活动,持续传递公德精神。
通过四项承诺,栋梁工程将德育与智育深度融合,既培养专业人才,更塑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公德栋梁,使以德治国的思想在公益实践中落地生根。
四、给内涵打个小结
栋梁工程的内涵创新,本质是一次公益逻辑的革新:从单纯输血到生态造血,从单一助学到价值循环。这套突破常规构建的体系,不仅为万千贫困学子铺就了成长之路,更是探索一条公益事业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路径,成为托起经济腾飞的实体(企业)栋梁与高校人才栋梁互为动力紧密连结。
笔者以一首小诗作连载七之结尾
颂栋梁工程
策划破茧创新章,
四方联动聚力量。
双梁共筑兴邦梦,
公德大学育贤良。
助学反哺循环畅,
公益经济互辉光。
匠心巧构宏图展,
华夏栋梁耀东方。
连载八预告:两度发布倡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