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耕耘里的生命诗行
——评赵晖锋〔正宫•塞鸿秋〕《果乡耕作图》
文/鲁崇民
立秋时节回旬邑老家,总带着几分丰收的隐隐喜乐。一场细雨后,天地被洗得清明,田野里泼泼洒洒的绿一直漫到天边,人心也跟着透亮起来。趁这股清爽劲儿,我和发小去田野漫步。往年此时,苹果园里土黄色的果袋早铺满枝头,绿浪与金波相映成趣。可今年,穿过几垅玉米地、绕过大片西瓜棚,才在田垄间隙寻见四五亩果园。心里既有怅然若失,又掺着点意外的欣喜——眼前这方小园,恰似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我尘封已久的记忆之门:那时一出村,果园连成片,绿得望不到头。正怔忡间,忽然想起几天前作家赵新贵推荐的诗人赵晖锋的《果乡耕作图》。待到夜幕降临,我俩回了家,坐在院子里就着太阳能灯的光,我翻开了这组散曲。读着读着,竟像自己也走进了那片果园,跟着开始了一场纸上的耕作。这套《果乡耕作图》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能让人如此身临其境?且随我一同探究。
诗人赵晖锋也是旬邑人,旬邑既是苹果优生区,又是革命老区,这片土地的双重基因早已刻进诗人赵晖锋的笔端。他凭借生于斯长于斯的熟稔,将家乡果园的四季劳作,凝练成重头小令〔正宫•塞鸿秋〕《果乡耕作图》。四支曲子就像徐徐展开的水墨长卷,疏花、套袋、采果、冬剪,每一帧都是浓浓的乡土记忆,更藏着红色土地的精神回响。这套散曲深深扎根于渭北黄土高原的旬邑特质,字里行间既有果园泥土的芬芳,也有革命老区的厚重,把最朴实的耕耘,升华为璀璨的生命诗行。
一、时序为轴,织就旬邑果乡全景
正是因为对家乡的深刻理解,作者精准捕捉到果乡生产的核心节点,以四季为经、劳作场景为纬,构建起完整的生存图景。旬邑的一年,与红富士、“马栏红”这些当家品种的生长节律紧密相连,也和马栏革命根据地的红色记忆相互映照。
四幅画面就像精准的坐标:春日疏花,可见烂漫之景;夏日套袋,尽显辛劳之态;秋日采果,洋溢喜悦之情;冬日修剪,蕴藏蓄力之姿。每一章都有各自的聚焦点,又按照时间顺序串联成篇。“疏花”以“铺霞叠彩”起笔,红男绿女“精挑细剪如描绢” ,这是在为秋日的“红灯”积蓄养分。末句“回家香染蜂追院” ,让花香随着蜂群漫进庭院,形成了温馨的闭环。“套袋”描绘绿荫深处的欢笑与骄阳下的忙碌,“白鸽树上飞”的纸袋与“汗透衣衫泡”的辛劳相互映衬,都是为了守护枝头那青涩的希望。“采果”用“红灯盈树迷征雁” ,描绘出丰收的盛景,那挂满枝头的“红灯” ,既是红富士的浓艳、“马栏红”的鲜亮,更藏着这片土地的红色密码:马栏作为陕西省委、关中分区所在地,曾如红灯照亮革命道路,见证了火种燎原;如今这“红灯” ,是丰收的喜悦,是革命成功的隐喻,也与马栏干部学院这一新时代红色教育基地相互呼应,成为精神传承的象征。靓姑俊男的身影让秋野更添生气,就像新一代旬邑人牢记初心、接续奋斗的姿态。“冬剪”在“天寒地冻”的黄土高原上,写出“锯开剪舞田欢闹”的热火朝天,在肃杀中为来年的硕果埋下蓄力的伏笔,那被精心修剪的枝桠,正等待着红富士、“马栏红”再绽新绿,如同老区人民在岁月更迭中始终保有的坚韧与希望。四章如珠玉相联,分开来看各有千秋,合在一起则浑然一体,构成了旬邑果乡的立体画卷。
二、笔意灵动,融情于景见匠心
全曲以白描为基础,又巧妙运用多元艺术手法,让劳作场景既有生活实感,又有精神厚度。比喻信手拈来:“攀枝跃树如捷燕” ,将果农的矫健展现得淋漓尽致;“家山秋野铺绸缎” ,描绘出秋景的丰美;“精挑细剪如描绢” ,更把农事比作丹青妙笔 。拟人手法独具匠心:“朔风见势羞,积雪频堆笑” ,让寒风积雪染上人情,衬托出冬剪的热忱;“田欢闹”“园攀俏” ,赋予果园以生命,呼应着劳动者的欢腾,也暗合着这片土地上永不褪色的奋斗精神。动词的精准选用更是功力尽显:“探”字写出花林中的灵动,“冒”字点出心头甜蜜的鲜活,“拧”字以通感之妙,将无形的喜悦转化为可触摸的果实形态,仿佛能看见那份因红富士满枝、“马栏红”盈筐而生的欢欣在指尖流转、成串——这“拧成串”的,何尝不是丰收的硕果,与马栏革命岁月里那一串串照亮前路的灯火、新时代红色教育基地的精神火炬一脉相承?这些手法并非刻意炫技,而是与旬邑的自然与人文场景自然融合,让劳作既有烟火气,又富有精神的诗意。
三、语带泥土,俗中见雅有滋味
这套曲秉持散曲“趋俗尚趣”的特质,用语质朴却精准生动。“红男绿女”“靓姑俊男” ,是旬邑田间地头的寻常称呼,“不嫌汗透衣衫泡” ,是果农口中的家常话,却寥寥数字便勾勒出劳作人群的情态。这种带着旬邑泥土气息的表达,既不回避俚俗,又暗藏雅致:写疏花时“似闻说笑声,难辨人花面” ,以朦胧之美尽显果园里的热闹;写套袋时“甜蜜心头冒” ,用直白的欢喜对冲劳作的辛劳;写冬剪时“汗抛衣袖迎春到” ,让汗水成为召唤春天、期盼红富士再挂枝头的符咒,更像是对革命先辈“汗抛热土换新天”的精神呼应。正如枝头的“马栏红” ,带着黄土高原的阳光味,也浸透着红色土地的赤诚,饱满实在,回味悠长。
读罢这套曲,仿佛亲身经历了旬邑果乡的四季:看繁花里的忙碌,听绿荫中的欢笑,触红富士的饱满,感寒日里的希冀。作者没有刻意拔高劳作的意义,却在寻常场景中写出了生命的韧性与欢歌——那些“争着套”的热忱、“拧成串”的喜悦、“汗抛迎春”的坚韧,正是旬邑人对土地的承诺,也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这些浸透着汗水的劳作场景,不仅是旬邑果园的年度记忆,更延续着当地人“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古老智慧,与马栏精神中“艰苦奋斗、接续奋斗”的内核一脉相承。在这些文字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果乡的烟火,更是旬邑人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红色基因的守护和传承——这便是农耕文明的坚韧与革命精神的赤诚交融共生的生命力,也是旬邑大地上最深沉的诗行。
2025.8.10于旬邑贾村
附:
〔正宫•塞鸿秋〕果乡耕作图
文/赵晖锋
疏花
铺霞叠彩山川艳,红男绿女花林探。精挑细剪如描绢,攀枝跃树如捷燕。似闻说笑声,难辨人花面。回家香染蜂追院。
套袋
新成幼果枝头俏,绿阴深处人欢笑。不嫌头顶骄阳照,搬来纸袋争着套。白鸽树上飞,甜蜜心头冒。不嫌汗透衣衫泡。
采果
家山秋野铺绸缎,红灯盈树迷征雁。靓姑摘果胭脂面,俊男搬运身姿健。田头霞彩堆,庭院馨香漫。丰收喜悦拧成串。
冬剪
天寒地冻阴云罩,果乡却是别番调。锯开剪舞田欢闹,枝修干塑园攀俏。朔风见势羞,积雪频堆笑。汗抛衣袖迎春到。
赵晖锋,陕西旬邑人,退休公职人员。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散曲学会会员。曾任《咸阳诗词》主编、《陕西诗词》编辑等,著有诗词楹联集《故园心韵》《枕月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