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深切缅怀在新安县转山、八陡山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的英烈们
文/李志华
新安县作家协会 2025.8.10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我国一个极为重要的纪念日。这一纪念日的意义在于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基于这种认识,在今年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到来之际,笔者特安排时间前去河南省新安县南李村镇的东花沟村、当年抗日战斗的转山、八陡山,通过实地采访、察看等方式,采写了这篇散文,以深切缅怀当年在新安县转山、八陡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烈们,从中学习抗战精神,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创造性的工作,助推“乡村振兴”,共同圆好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
(这是作者赴南李村镇东花沟村采访抗战史时和村支书刘爱芳、抗日英烈后人的合影)
一、日本侵略者对东花沟村百姓犯下了滔天罪行
1944年5月13日,日军攻陷新安县城,日军在此期间实施军事行动,并建立伪政权,进行着烧、杀、抢、掠等,无恶不作的残暴统治。国民党军队及国民党新安县政府溃退至新安县北部山区曹村一带。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北冶的碾坪村、曹村的袁山村等地继续开展抗日斗争,并建立抗日根据地。
由于李村乡的东花沟村离新安县城比较近,该村自然就成了日军扫荡的重点村了,那里的老百姓从此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1944年6月初的一天,一村民在高家山上放羊,看到好多日本鬼子和伪军扛着枪正在朝东花沟村的方向走,村民就跑着喊日本人来了,日本人来了。乡长高德崇得到消息后,赶紧组织全村的人往深沟里头跑,他对村民们说什么也不要带,人能跑出来是最好的。于是,全村的人什么也没带,赶紧往深沟里面跑。等到日本人来到东花沟村的时候,村民们都已经跑出村子了,但是村民的家产什么都没带。等到傍晚的时候日本人撤离了,村民回到家一看全都傻眼了,家里被翻得乱七八糟,家里的的粮食、耕牛、猪、鸡、鸭,还有其它的一些珍贵的物品都被洗劫一空。这时候,村民们聚在了高德崇的家里,都在诉说着各家的损失;最可恨的是日军还抓住了藏在半山腰山洞里的村里三个女娃,她们被日军残暴地强奸了。正说着话,那三个遭受日军强奸女娃的父母也来到家里,他们伤心地哭着说:“孩子都还小,这让孩子今后咋嫁人呢?这日子没法过了!高乡长您得给俺讨回个公道来(当时高德崇任民国新安县政府李村乡的乡长,管辖磁涧、李村、铁门这三个地区)。”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大事情,高德崇怒火万丈并拔出手枪。要去新安县城给日军拼了。这时,高德超、高德宣急忙拦住他说:“日军人多且手里都有枪,就一个人去这咋行,这报仇的事咱得想出个可行的办法来。” 那三个女娃的家属也说:“这两位大哥说的有道理。常言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那就请高乡长多关注这件事了。” 送走这三个女娃的家属和乡亲们,高德崇满脑子都在想着咋给村民们和这三个女娃报仇的事。
这件事没过多久,日军又来东花沟村扫荡。这一来,使东花沟村的老百姓整天不得安宁,大家都没有心思干农活,夜里也不敢睡个安稳觉,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二、东花沟村老百姓抗日的觉醒
古人说得好:“车到山前必有路。”东花沟村的老百姓也深刻地认识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1944年6月中旬,东花沟村曾经上过黄埔军校且在国民党军队当军官的高德绰(高德崇的亲弟弟),因参加豫中会战受重伤,给部队请假回家养伤。高德绰在家里,听到家人及乡亲们诉说日本鬼子在村里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激起他的抗日之情。他经过冷静思考过,得出了对付日军来村里扫荡的办法来。
一天夜里,他把自己高家叔伯兄弟八人召集起来开会。他讲了:“咱东花沟村得成立个护村战斗队,每天安排有关人员在村里通往县城的路口站岗放哨,一旦发现日本鬼子往村里进发,就赶快跑步回来报信,咱好组织老百姓转移到安全地方去。我们护村战斗队则利用有利地形,抓住机会,把日本鬼子消灭在村外路上,并把打死的日本鬼子的尸体埋到没人能够发现的地方去。”高家兄弟一听都说这是个好办法!可有位弟兄说道:“办法不错!那打仗得需要武器和弹药的。这个问题咋解决呢?”高德崇充满信心地说:“请兄弟们放心,这些问题我来解决。”
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高德崇真地把有关枪枝和弹药搞了回来。东花沟村其他家族的年轻人也报名参加了这支护村战斗队,一共有30多人。接下来,高德绰就按照在黄埔军校训练新兵的那一整套办法,训练起本村护村战斗队的全体队员来。并制定了严格的纪律:绝对保守秘密,不向外人透露本村护村战斗队的一点点消息;一切行动听指挥;打起仗来绝对不能当逃兵。
(这是当年高德绰在家乡东花沟村训练护村战斗队队员的训练场旧址)
三、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机会来了
到了1944年8月10日,高德崇得到了一则准确的消息:近日,驻扎在洛阳的日军总部,要派一支约有近50人的日军小分队和伪军前来新安县,以增加日军在新安县的驻军总量。当天,高德崇、高德绰、高德超、高德俊、高德宣,高德显,高德彪,吕现子、江文学、宋广先等主要骨干队员开会研究,怎样才能狠狠打击这支日本军小分队的大事情。
大家认真讨论后,初步拟定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的方案:一、成立由高德绰、吕现子、江文学。三人组成的侦查小组,前去新安县城东,侦查一番,再确定在哪里打伏击战最好。二、安排好这次打伏击战人员的分工,可分为战斗小组、配合小组、后勤保障小组。三、近期,再想办法多搞些武器弹药。针对高德绰他们前去县城东侦察情况,大家再次研究商讨,最后决定在日军从洛阳来新安县城必经之路的转山和八陡山之间打伏击战,转山为主阵地,八陡山配合并作为后勤保障物资转运站。村里的后勤保障组一方面做饭、另一方面往阵地送饭送水送弹药。经过一段时间备战,从武器弹药、防御战壕、人员组织等等,都以备战到位。真可谓:“万事俱备,只欠日军到来。”
(这是当年高德绰在家乡东花沟村居住的旧址)
四、在转山、八陡山狠狠打击日本侵略者
1944年8月14日,高德崇得到明天日本人要从洛阳派遣一支小分队增兵到新安县这一确切消息后,当晚就召开作战紧急会议。具体分工是:高德崇、高德超、高德俊等率领10余人在八陡山上指挥并配合转山伏击战;高德宣、高德福率领10余人做后勤运输保障;全村的妇女们则集中在高德崇家院里做饭烧水;高德绰、吕现子、江文学则率领30余人在转山进行打伏击战。
1944年8月15日清晨,东花沟村护村战斗队的队员们早早吃过饭,就向打伏击战的阵地出发了。
到了当日下午3时,从洛阳派往新安县城的日军小分队终于进入东花沟村护村战斗队的伏击圈里。
高德绰一声“打”的令下,战斗队的队员们在战壕的掩护下,开始向山底下路上的日军射击、扔手榴弹。倾刻间,没等到日军反应过来,日军就已死的死,伤的伤,都爬到地下不敢前行。
战斗打的非常的艰苦,在远处胆大观战的当地群众说:“战斗打得非常的艰苦,石头都打红了,庄稼地里的玉米杆上的叶子都被打光了,树上的树叶都打没有了。”战斗进行了近2个小时,高德绰认为日本军已经被打败,所以他就站在一个高处喊话让日本人投降,并且让日本人把两个汉奸陈立山、陈立忠(音译)交出来,不料日军后援的一股小部队悄悄地从转山的北面摸了上来,站在高处喊话的高德绰不幸中弹,在高德绰中弹后,他又扭头,打死两个日本兵,然后倒在地上壮烈牺牲。同时牺牲的还有北花沟的吕现子。江文学、高德显接替指挥战斗。
在这危急关头,于八陡山等待伏击战的队员们,在高德崇的“给我狠狠打的”一声命令下,一齐开枪向山底下的日军射击,山下的日军哭爹叫娘乱成一团。已上转山的那股日军小部队慌忙从山上下来,前到沟底增援且向南面的八陡山上射击。
此时此刻,八陡山、转山上的东花沟村护村战斗队南北互应,共同消灭着山底下的日军。日军见势不妙,只好收兵,以军车载着死伤的日军向洛阳方向逃跑。
战斗结束后,东花沟村护村战斗队的队员们抬着牺牲的高德绰、吕现子的遗体向村里走去。时年,高德绰28岁,吕现子23岁。
这次战斗虽然牺牲了两位指挥员,但打击了日本鬼子的嚣张气焰。同时,也大大增强了新安人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
从此,在新安县大地上出现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掀起了新安县人民的抗日热潮,加速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五、民国新安县政府对东花沟村百姓抗日行动的认可和表彰
在全世界人民共同抗日下,1945年8月15日日本政府被迫宣布无条件投降。这标志着中国人民历经十四年艰苦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为了这一胜利,中国军民竟伤亡总数为3500万人。当然这个总数里面也包括东花沟村百姓抗日中牺牲的高德绰、吕献子他们二人。
胜利真的是来之不易!为此,在1945年8月,民国新安县政府也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会上,县政府特对南李村乡东花沟村百姓在转山、八陡山的抗日行动给予认可和表彰。还在县城东关桥头给为抗日牺牲的高德绰建立了纪念碑。
从此以后,特别是和高德绰一起抗日战斗的东花沟村老百姓,每当去县城走到高德绰的纪念碑前,都要驻足诵读碑文,并向纪念碑三鞠躬,并深情地说:德绰大哥,政府和人民没有忘记你,你就安息吧!当然,过路行人同样也会驻足碑文前,诵读碑文并鞠躬,以此方式来敬仰缅怀这位英年早逝的抗日烈士。
六、进入新时代(2021年) 东花沟村百姓抗日的事迹已在南李村革命老区展示室进行展览
进入新时代,特别是2019年9月3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河南省新安县南李村镇党委政府决定:在该镇的革命老区村仙桃村的党群服务中心的东侧,建立一座南李村革命老区展示室,将把全镇为建立新中国和保卫新生政权已牺牲的革命烈士、做出贡献的革命英雄他们的事迹进行采访挖掘整理编辑制作成有关板面,统一在这个展示室进行展览。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以高德绰、吕现子为代表的东花沟村百姓抗日的感人事迹。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建设整编资料制作,终在2021年“七一”建党节前夕,南李村镇党委政府举行了隆重的开馆仪式,开馆当天,就有很多人慕名前来该馆参观学习,汲取有价值的文化营养,化为工作动力,助力个人工作,为“乡村振兴”、圆好“中国梦”,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这是在南李村革命老区展示室里宣传高德绰的板面)
从此,这个展示室就成了人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去处。
时光匆匆,转眼之间,南李村镇东花沟村抗日的老前辈们牺牲已有81年整、离世已有数十载。但他们的英名、事迹、精神早以载入史册。今借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之机会,采写这篇散文,以再次深切的缅怀他们。
附件之一:本篇稿件配音歌曲是《大刀向鬼子们头上砍去》
附件之二:本篇稿件作者简介
李志华个人的简介
(这是李志华个人的照片)
李志华,男,生于1964年11月11日,家居新安县南李村镇仙桃村,毕业于河北新闻与文学刊授学院新闻系,职业工人,中共党员,爱好新闻文学,是新安县作家协会的会员、新安县作家协会挹月文学研究会的副秘书长、河南省国学会家风建设委员会宣传部部长,全国著名网刊《京津冀.头条》的特约撰稿人,全国著名《天赋文学社》的特约作家,全国著名网刊《木子存香文学微刊》的特约撰稿人。自1991年秋采写编稿件以来,个人作品多发表在县级以上媒体(主要发表报纸、电台、杂志)及全国著名网刊上,还曾在新安县计生委、新安县党史研究室征文中获过奖并被颁发荣誉证书。